一、犯罪預備和犯罪實行的區別是什么?
區別:二者所處的犯罪階段不同,犯罪預備在犯罪實行之前,犯罪預備與犯罪實行的區分標準在于是否已經著手。所謂著手,通說認為就是開始實行刑法分則所規定的某一犯罪構成客觀要件的行為(形式的客觀說)。實質的客觀說認為,實行行為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緊迫危險性的行為。
犯罪預備亦稱預備犯。是為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行為。故意犯罪中介于犯罪決意與著手實行犯罪之間的一個階段。行為人在此階段上,主觀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預備行為是為侵害某種客體制造條件,并希望以此保證犯罪的既遂;客觀方面表現為為實施犯罪而準備工具、制造條件,既可以是作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為的形式。
二、犯罪預備的成立條件有哪些?
1.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犯罪預備的目的,是為了順利地進行犯罪活動,實現犯罪意圖,體現了預備犯的主觀惡性,這是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主觀依據。
2.行為人已經為實施犯罪進行了準備活動。這種準備活動在法律上主要規定為兩種情況:
一是為實施犯罪準備工具和物品的行為。準備的工具和物品包括用以殺傷、威脅被害人的各類兇器物品;用以偽造貨幣、票證、文印的各類器具材料;用以掩護犯罪活動、排除障礙物、銷毀罪證的各類工具物品等。準備工具和物品的手段、方法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制造、修理、改裝、購買、借用、騙取、竊取等。
二是為達到犯罪目的創造條件的行為,主要指準備工具以外的其他創造條件的行為。如為實施犯罪,事先察看犯罪現場、選擇犯罪時機、探聽被害人行蹤、演習犯罪手段和技巧、擬定犯罪實施計劃、尋找犯罪同伙等等。
從準備工具、制造條件對實施犯罪所起的作用來看,都是著手實施犯罪之前,準備犯罪的行為,都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這是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客觀依據。如果行為人僅僅將犯罪意圖表露出來,而未進行犯罪的準備活動,那就不是犯罪預備。
行為人如果只是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的,并且沒有造成任何的實際損害的,即不具備社會危害性的,人民法院應當對其免除處罰,但是如果是已經開始實施犯罪行為的,就算是最后沒有出現犯罪結果,也只能按照犯罪既遂進行從輕或者是減輕處罰。
犯罪預備量刑處罰是怎樣的
犯罪預備的成立條件是什么?
犯罪預備的認定原則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流程怎么走
2021-01-03中外合資企業需要設立監事會嗎
2020-11-08口頭承諾贈與合同是否成立
2020-11-25保姆是雇傭關系嗎
2021-02-25首套住房能沒收嗎
2021-02-22法院會拍賣唯一住房嗎
2021-03-19非法盜用他人信息怎么處理
2021-02-18放假多久算被迫解除勞動合同
2021-01-14違法分包導致提供勞務者受傷的法律責任
2021-02-07勞務外包的風險有哪些
2021-01-18被強迫辭職如何處罰
2021-03-17退休職工死亡撫恤金發放標準是什么
2020-12-25員工意外險怎么做賬
2021-01-02可分攤為公攤面積的空間分為哪幾類
2021-02-09無效保險合同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1-07法律對保險人答復義務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23保險合同是什么
2021-03-16人壽保險理賠手續是什么,理賠標準又是怎么樣的
2021-01-1760歲老人被撞保險公司賠多少錢
2021-03-19保險合同指南有哪些內容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