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法院在對當事人進行量刑的時候,或者好多生活當中的一些具體的規定,都是針對國家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來制定的,如果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員,可能所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是不一樣的。在下文中小編就詳細為大家介紹一下,民事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
一、民事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哪些?
1、法律行為主體具有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民事權利能力是法律確認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自然人只有具備了民事權利能力,才能參加民事活動。《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是自然人獲得參與民事活動的資格,但能不能運用這一資格,還受自然人的理智、認識能力等主觀條件制約。有民事權利能力者,不一定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2、行為人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指的是行為人內心的效果意思與表示意思一致。也即不存在認識錯誤、欺詐、脅迫等外在因素而使得表示意思與效果意思不一致。
但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行為也不是必然的無效行為,因其導致意思不真實的原因不同,可能會發生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法律后果。
3、行為內容合法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行為內容合法表現為不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行為內容合法首先不得與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或禁止性規范相抵觸。其次,行為內容合法還包括行為人實施的民事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4、行為形式合法
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也就是行為人進行意思表示的形式。凡屬要式的民事法律行為,必須采用法律規定的特定形式才為合法,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為,則當事人在法律允許范圍選擇口頭形式、書面形式或其他形式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形式皆為合法。
二、民事法律行為構成要件
關于民事法律行為成立的要件存在很多爭議,就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認為,一般成立的要件有以下幾點:
1、當事人確定。(有的民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只有一名)
2、意思表示明確。(有的民事行為只須一個意思表示,比如拋棄動產;有的民事行為必須有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比如買賣合同)
3、標的確定。標的是行為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要將標的與標的物區分開來,標的的外延比標的物的外延廣闊,即標的物是標的的物化。比如汽車,房屋等;而標的可以之權利或者義務等)
民事法律行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其效力問題,比如什么時候無效,什么時候效力待定,什么時候可撤銷,什么時候有效。
我們可以看出,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確認的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但是民事行為能力是受民事權利能力限制的,民事權利能力是我國公民終身享有的。但是,在生活當中必須做的所有行為都是合法的,不能有違法行為。
民事案件一審判決后上訴的時間是多久
拖欠工程款民事判決書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婚前借款算共同債務嗎
2020-12-14消費者可以向行政部門投訴解決糾紛嗎
2020-11-14軍人能和離異女結婚嗎
2021-01-05欠條修改是否還有法律效力
2020-11-08退伍軍人跟沒當過兵的人犯法怎樣判刑
2020-11-21爺爺奶奶有探望權嗎
2021-03-01男方不給撫養費要坐牢嗎
2021-01-19車禍致人傷殘如何索償
2021-03-25離婚雙方都簽字了是否立刻有效
2021-01-15違反治安管理立案能撤銷嗎
2020-11-11勞務分包合同應蓋什么印章
2021-01-07勞動關系轉移需要什么手續
2021-02-25不滿半年被裁員要怎么補償
2020-12-14航空貨物運輸保險的投保范圍與保險責任
2020-12-30試析保險合同中的幾對基本概念是什么
2021-03-22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情形是什么
2021-01-11隱名被保險人是否享有保險利益﹖
2021-01-20征地拆遷申請信息公開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1-25房屋拆遷補償計算標準是怎么樣的
2020-11-07如何判斷拆遷補償是否合理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