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在交通事故中怎么認定:
《解釋》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的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論處。”《解釋》中,“共犯”就是共同犯罪人。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上述人員已與肇事者共同構成了交通肇事罪,是交通肇事罪的共犯關于指使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定性問題,在司法界有一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應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有的認為應定包庇罪①、有的認為屬于交通肇事罪②。《解釋》的出臺,為法官審理此類案件消除了困惑,但理論界的爭議卻并未停止。筆者認為,上述《解釋》開創了共同過失犯罪之先河,超越了法定的法律解釋權限,違背了法律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則以及基本理論,實屬越權解釋。交通肇事罪不存在共犯問題,理由如下:
首先,從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規定來看,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的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由此可見,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并不是交通肇事罪的成立要件。也就是說,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對交通肇事罪不具有定罪層面上的意義。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結果,只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節,而且承受這種量刑情節的主體只能是交通肇事人,而不能包括其他人。
其次,從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構成來看,交通肇事罪是一個典型的過失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罪。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和刑法理論,共同過失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所以交通肇事罪根本就不存在共犯的問題。雖然指使逃逸和逃逸行為在主觀方面屬于故意范疇,但指使逃逸和逃逸行為是發生在交通肇事以后,行為人的目的是為了使他人或自己逃避法律追究,所以僅以行為人對逃逸行為存在共同故意,就認為他們是交通肇事共同犯罪的故意是不妥當的。因此,對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的行為,不能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共同犯罪中怎樣確定犯罪中止形態?
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是什么?
怎樣確定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我國醫療訴訟模式的法律與道德分析
2020-12-09反擔保合同無效有哪些情況
2020-11-07離婚后一方過度糾纏一方怎么辦
2021-01-24探望權義務主體的協助義務是什么
2021-01-05如何調查老婆出軌證據
2020-12-27一審法院違反級別管轄審理是否有效
2021-02-21采購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1-01-03因土地糾紛可以報警嗎
2021-01-30工傷認定爭議由誰舉證
2020-12-01勞動保障公益崗幾年解除合同
2021-03-23解除勞動合同之后多久生效
2020-12-17公司裁員沒有提前一個月通知怎么賠償
2021-02-22變更受益人法律有怎樣的規定
2021-01-18航班延誤乘客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3-08短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償付的計算
2021-02-09解除保險合同的手續及風險
2021-01-24車禍一方保險怎么賠償
2021-02-24保險合同包含哪些內容
2020-11-08買保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3《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