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某欄目曝光了低價游背后隱藏的“消費陷阱”,許多旅行社借著低價的名義,與導游、導購聯手使詐,致使一大批消費者上當受騙,維權的道路也變得艱難。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升,對于出行游玩的需求與愿望也愈加強烈,旅游市場的發展也隨之蒸蒸日上,據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國內的旅行社數量已高達27072家,并且這個數字在不斷增加,各個旅行社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市場,同時也引發了一些非法合作的較量,因此“低價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一些旅行社搶占旅游市場的“法寶”,那么低價游究竟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筆者來給大家分析一番。
誠然,“低價游”對于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很劃算的,他們能以優惠的價格就享受到同樣的出行樂趣,何樂而不為?即使這是商家的一種薄利多銷的營銷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是合乎情理的,本身并沒有任何過錯,合理、理性的低價游還是值得人們去倡導的。
但其中的一些商家卻開始使用起非理性的營銷方式,打著“零團費”“負團費”的口號進行非法的合作與競爭,例如消費者在報團時繳納的費用很低,到了旅游地點卻被強行拉去消費,消費的價格又極其高昂,甚至一些旅行團明目張膽的要挾恐嚇消費者購物,好讓商家們從中可以獲得更大的利益,這樣一來,就讓低價游變成了一個隱藏的“消費陷阱”。
我國在《旅游法》中有明確條例,旅行社不得以低價游形式組織活動,誘導消費者購物,從而從中端獲取不正當的利益,而且對那些參與低價游的消費者也提出了要求,不允許其參加,否則將受到懲罰。
雖然我國已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來約束管理低價游,但政策的實施還是存在難度的,如果這些法律規定能及時落實,像低價游這樣的消費陷阱就不會頻頻出現,它的存在也反映了兩個事實,第一是我國有關部門對法律的執行力、制度的遵循還遠遠達不到要求,第二是旅游市場對旅行社的監管不夠嚴苛,對違規行為的旅行社、導游的處理力度較弱,起不到警示作用,所以低價游才會“野火燒不盡”。
目前,對旅游市場的整治是不容忽略的大問題,我們需要保障消費者的自身利益,避免不合理的低價游亂象叢生,將各項規定落實到具體的執行中,保證法規的公信力,并且依靠法律的力量來治理低價游,這樣才能讓旅游者出行放心,不會讓人們損失應有的利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是以租代售
2021-03-22財政部門作為出資人的主要職責有哪些
2021-03-07涉外撫養范圍包括什么
2021-01-29行政處罰的管轄和適用
2020-12-08主動退賠可以減刑嗎
2021-03-01個人能做傷殘鑒定嗎
2020-11-11臨時用地到期可以處罰嗎
2021-01-12上班玩手機被開除算違反勞動法嗎
2021-03-13意外保險如何索賠
2021-02-15意外險九級傷殘怎么賠
2021-02-07保險合同應當包括的內容有哪些
2021-03-19保險合同格式條款被判無效的情況
2021-03-23對無過錯車主未投強制險應如何擔責的思考
2020-12-12打瞌睡保險公司賠不賠
2021-03-05保險合同的訂立需經過哪些階段
2021-01-22如何簽訂財產保險合同呢
2021-03-12保險公司拒賠污染損失合理嗎
2021-01-13撞傷牙齒鑲牙在意外傷害險的理賠范圍呢嗎
2020-12-22對保險代理人的含義有什么規定
2021-03-13《人身保險新型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有關條文的細則釋義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