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承擔形式有兩種,即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第一,直接責任,是由于行為人自身未盡保護關照義務,致使其行為導致相對人造成損害而由行為人自己承擔責任的責任形式。如對發生損害的潛在危險,在沒有第三人介入的情況下,管理人和組織者本能夠合理予以控制,但是沒有予以合理控制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第二,補充責任。指兩個以上的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對一個被侵權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同的行為而致使被侵權人的權利受到同一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被侵權人享有的數個請求權有順序的區別,先行使順序在先的請求權,再行使其他請求權的侵權責任形態。
侵權責任法第二款分兩層意思從實體上對第三人侵權作出了規定:第一、受害人的損害是由第三人的加害導致的,而安全保障義務人沒有疏于安全保障的過錯的,構成第三人單獨侵權,安保義務人不承擔責任。第二、受害人的損害是由第三人的加害導致的,而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在其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安全保障義務的內涵
安全保障義務是在誠實信用原則之下基于公平、正義的需要而得出的,是一種法定義務,義務人必須履行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積極作為的義務。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損害的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規責原則上,安全保障義務應適用過錯責任規責原則,由受害方承擔義務人有過錯的舉證責任。
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是以從事社會會動的特定場所的所有者、經營者以及其他對進入該場所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如賓館、商場、超市、酒店、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此類主體的共同特點是對該場所具有實際的控制力,且不易交易關系為必要。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對安全保障義務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對于安全保障義務的判斷標準并不明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因未盡合理限度內的保護義務而致使他人人身損害的,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根據該條規定責任人是否盡到“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成為了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承擔的判斷標準,但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是否存在過錯仍較為模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刑事賠償有沒有期限
2021-03-102020國家賠償新標準是多少,最近兩年的國家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0-11-20監察機關哪些情形下可以采取留置措施
2021-01-17債務還不上車以抵押車怎么辦
2021-01-20夫妻財產約定效力的相關規定
2021-02-10口頭約定財產AA制在離婚時是否被支持?
2021-02-23法律有無規定父母包辦婚姻怎么辦
2021-01-17交通事故傷殘鑒定及精神賠償
2021-03-17企業承包經營合同
2020-11-29為什么集資房不可以抵押貸款
2021-03-17國家允許房地產開發資質轉讓嗎
2021-02-11勞動合同寫錯劃掉可以嗎
2021-01-22農民工有哪些勞動保護
2020-12-19試用期解聘賠償是試用期工資還是轉正后的工資
2021-01-25勞務外包需要什么資質
2021-01-10員工意外保險合同的相關內容有哪些
2021-01-25保險公司報備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0-11-29航空旅客意外傷害保險合同條款
2021-03-13游客死于“高原反應”保險拒賠
2020-12-21事故保險理賠的流程有哪些
2021-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