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
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承擔形式有兩種,即直接責任和補充責任。第一,直接責任,是由于行為人自身未盡保護關照義務,致使其行為導致相對人造成損害而由行為人自己承擔責任的責任形式。如對發生損害的潛在危險,在沒有第三人介入的情況下,管理人和組織者本能夠合理予以控制,但是沒有予以合理控制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第二,補充責任。指兩個以上的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對一個被侵權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同的行為而致使被侵權人的權利受到同一損害,各個行為人產生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被侵權人享有的數個請求權有順序的區別,先行使順序在先的請求權,再行使其他請求權的侵權責任形態。
侵權責任法第二款分兩層意思從實體上對第三人侵權作出了規定:第一、受害人的損害是由第三人的加害導致的,而安全保障義務人沒有疏于安全保障的過錯的,構成第三人單獨侵權,安保義務人不承擔責任。第二、受害人的損害是由第三人的加害導致的,而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在其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安全保障義務的內涵
安全保障義務是在誠實信用原則之下基于公平、正義的需要而得出的,是一種法定義務,義務人必須履行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是一種積極作為的義務。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損害的則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規責原則上,安全保障義務應適用過錯責任規責原則,由受害方承擔義務人有過錯的舉證責任。
安全保障義務的主體是以從事社會會動的特定場所的所有者、經營者以及其他對進入該場所有安全保障義務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如賓館、商場、超市、酒店、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此類主體的共同特點是對該場所具有實際的控制力,且不易交易關系為必要。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七條對安全保障義務作了原則性規定,但對于安全保障義務的判斷標準并不明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因未盡合理限度內的保護義務而致使他人人身損害的,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根據該條規定責任人是否盡到“合理限度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成為了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承擔的判斷標準,但在司法實踐中認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是否存在過錯仍較為模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同業競爭限制協議是怎樣的
2021-02-24村里的房子能買嗎
2020-12-15申請立案執行要交費嗎
2020-12-27國有企業黨組織工作的原則是什么
2020-12-05專利復審決定有哪些結果
2021-03-13填寫支票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11商業承兌背書人有追索權嗎
2021-02-02男方外遇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0-12-19私人建筑合同如何擬定
2020-12-23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是怎么樣的
2021-01-30業主大會及業主委員會的區別是什么,各自的職責和成立的程序是什么樣的
2020-12-29警察能處理土地糾紛嗎
2021-03-24夫妻離異后房產出售要交哪些稅
2020-12-03勞動關系與雇傭關系的區別有哪些
2021-01-25公司搬遷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3-09解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新亮點
2021-03-17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新《保險法》實施將帶來什么
2021-02-054s店強制買保險怎么辦
2021-01-16人身傷害保險理賠流程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