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實施家庭暴力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個精神損害賠償,以離婚為前提,可以在協議離婚,或者訴訟離婚時提出,不過,也不是必須在離婚的同時提起,離婚之后,法律還賦予了無過錯方在一定時間段內“秋后算賬”的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7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在婚姻登記機關辦理離婚登記手續后,又向人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但當事人在協議離婚時已經明確表示放棄該項請求,或者在辦理離婚登記手續一年后提出的,不予支持。
你離婚的協議沒有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不意味著放棄精神損害賠償,而且,只要未過訴訟時效,現在向前夫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猶未為晚,只要證據充足,必定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精神損害理解:
精神損害是與物質損害密切相關的一種損害內容.其可以與物質損害同時發生,也可不同時發生.因其多為損害的是人格權利,而人格權的本質是定向選擇.這種定向選擇被法律保護或制約。精神損害,是指侵權行為所導致的致使受害人心理和感情遭受創傷和痛苦,無法正常進行日常活動的非財產上的損害。如精神上的悲傷、失望、憂慮等。精神損害通常由侵犯人身權而造成,但也不排除因侵犯財產權而引起。前者如侵犯人格尊嚴或侵犯身體健康權引起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后者如行政機關非法拆除相對人的建筑,致使受害人氣憤、痛苦。
精神損害的主體指精神利益遭受侵害的受害人。自然人是精神損害主體毫無異議。爭議點在于法人和死者能否成為精神損害主體。
精神損害的對象不同于精神損害的客體。對象是損害事實指向的具體權利或法益,而客體是對象所能體現的精神利益。這等同于刑法中的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的關系。有學者基于《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認為精神損害對象僅指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也即“四權說”。其他有“人格尊嚴說”、“全部人身權說”、“侵害精神實體說”及“精神利益損害說”等。這些觀點有著共同的范圍即人格權。其原因在于當時“我國民事立法所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著重點并不在于彌補受害人的精神、心理、感情損失,而是著眼于對公民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榮譽權等人格權的保護”。世易時移,變法亦矣。隨著法律對人格權精神損害的保護日趨完備,精神損害對象范圍也由精神性人格權延伸到物質性人格權,從一般性人格利益擴展到身份權,甚至擴展到特定的財產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情勢變更的發生時間
2020-12-14公司能扣員工多少工資,能全扣嗎
2021-03-16普遍的六大陷阱揭底
2020-11-26婚內過錯賠償最新規定是什么
2021-01-28被公司騙了簽了工傷賠償協議怎么辦
2020-11-26買賣合同范本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021-01-29交通事故單位如何賠償
2021-01-25九歲在學校被同學砸成輕傷學校有責任嗎
2021-03-03土地確權女兒可繼承嗎
2020-11-16勞動爭議管轄權包括哪些內容
2020-11-21勞動仲裁輸了可以打幾年
2021-02-25免責條款的定義是什么
2021-03-22為什么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0-12-30保險合同必須要有保險經紀嗎
2021-03-06保險公司利用公司內部文件規定免責條款無效
2021-01-25保險合同中的免責條款是否有法律效力
2021-01-13保險合同爭議怎么處理
2021-03-01保險受益人指定和法定有什么區別
2021-03-13保險合同免責條款告知義務
2020-11-21保險的種類可以分為哪些
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