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死刑違背社會契約。同樣是社會契約論的信奉者,意大利學者**利亞認為社會任何人均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權,也不可能通過契約將之交與他本人的統治者,因為人的生命權是天賦的,是一種特殊的權利。他認為,人們為了共同生活而被迫犧牲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但并不是無限制的,而是盡可能少的交出自由,更不可能將處置自己生命的權利交出,因而死刑是違背社會契約的,屬于權力的濫用。
2、死刑不具有最大威懾作用。死刑廢止論者宣稱: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那些保留死刑甚至大量適用死刑的國家和地區的治安好于那些廢除死刑或很少執行死刑的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治安。因此沒有證據支持死刑比終身監禁具有更大威懾力。此外,對于一部分罪大惡極,明知自己一經審判就會判處死刑的人而言,死刑的最大威懾作用已經不復存在,反而會因為反正都是一死的想法而無所顧忌的犯罪。
3、死刑是野蠻之刑。死刑產生于原始復仇習慣,因而是野蠻的標志,有悖社會的進化和人性。**利亞認為“體現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惡并懲罰謀殺行為,而自己卻在做這種事情;他阻止公民去做殺人犯,卻安排一個公共的殺人犯”
4、死刑對于個別預防是不必要之刑。死刑以剝奪人的生命為內容,而對生命的剝奪同時構成對再犯罪能力的徹底剝奪。因此,死刑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剝奪犯罪分子的再犯罪能力功能。那么,死刑對防止犯罪人再犯罪是一種不必要的刑罰。
5、死刑誤判難糾。人死不可復生,死刑一旦被誤判,受刑人的生命不可挽回,如果在終身監禁的情況下,即使誤判,受刑人的自由也可部分地恢復。由于死刑是以徹底剝奪罪犯再犯可能性的最嚴厲的刑罰,一經執行,罪犯的生命就再無恢復的可能性,并且錯判死刑的可能性不可回避。英國法理學家哈-特就曾指出:“只要發現有一個無辜者被處死,盡管這種危險小,對死刑便不能漠視,這種危險性是一種不能容忍的危險。”死刑的不可恢復性剝奪了罪犯改過自新、立功贖罪的機會,同時死刑的錯判嚴重的侵犯了人權,破壞了司法的權威。這也是死刑應該予以廢除的重要原因
各國有其特有的國情,死刑應以本國的國情作為存廢的根據,盡管死刑的存在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作為一國懲治犯罪,維護社會穩定的手段,特別是在犯罪率較高的國家,其實際社會作用是很明顯的。因此,死刑的存廢主要應從本國國情出發,綜合考慮諸如民意等因素。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局投訴是免費的嗎
2021-02-10反擔保抵押物能否辦理注銷手續
2021-01-24合并審理是否能超越級別管轄
2020-11-08失信名單寬限期是指什么
2021-01-12交通事故致人死亡該如何定罪
2020-11-21防二次出軌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1-03-11單位集資房能否私下轉讓
2021-02-14抵押物有哪些種類
2021-01-08保安合同終止要留存多久
2020-12-28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
2021-03-20少兒分紅保險如何選擇最合適
2021-01-31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應承擔被保險人的連帶責任嗎
2021-02-13損失補償原則有哪些
2021-01-30人身保險的代位求償權是如何體現的
2021-03-06保險法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二
2020-12-11為什么購買校方責任保險
2020-11-19保險賠償金給付的若干法律問題
2020-12-06保險代理合同樣本(二)
2021-03-25承包荒山植樹造林政策
2021-01-19土地轉讓合同違約的后果是什么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