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曲了打架事實構成名譽侵權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行為人行為違法。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存在損害后果。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因果聯系一般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筆者認為,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必須是違法行為直接導致了損害后果,如果確定違法行為與間接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聯系,必然導致權利濫用,這也與名譽權保護制度的初衷相違背。
根據以上內容的相關回答可以得出,對于惡意的歪曲打架事實,這種情況是可以構成名譽侵權的,因為媒體的一些報道是直接影響到網上一些直觀評價,媒體方面是需要道歉的,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咨詢可以致電律霸網在線律師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事故等級解析
2020-12-09警察能參與強拆嗎
2021-02-20行政處罰案件多長時間應當立案
2020-12-09行政案件的追究時效
2020-11-11天津二手房買賣程序有哪些
2020-11-27涉外婚姻找不到人多久才能判
2021-03-06外嫁女兒能繼承遺產嗎
2021-02-15如何審查《交通事故認定書》?
2021-02-11拿別人銀行卡取錢算盜竊嗎
2020-11-12繼承權受到侵害該怎么保護
2020-11-16勞動者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是否必須要進行鑒證?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0-12-26勞務外包的好處有哪些
2021-01-06遭遇口頭辭職該怎么辦
2021-02-02公司裁員沒有提前一個月通知怎么賠償
2021-02-22如何進行人壽保險理賠呢
2021-03-07金享人生終身壽險(分紅型)的概念
2021-03-08財物被他人毀壞后后可否要求他人和保險公司都賠償
2020-12-08交警判肇事司機負次要責任 法院判保險公司賠十萬三者險
2021-01-07按揭車保險怎么買
2021-01-18違反保險法關于保險業務規則有哪些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