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司法建設的目的就是要讓案件在偵辦的時候,絕對的做到公平公正,切實的維護好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所以在某些時候,是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在案件審訊的時候進行回避的,關于這一點在我國法規當中也有明確的規定。在下文當中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刑事訴訟法提出回避的條件是什么?
一、刑事訴訟法提出回避的條件是什么?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
(一)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
(二)本人或者他的近親屬和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擔任過本案的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
(四)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公正處理案件的。
二、刑事訴訟回避如何申請?
屬于回避人員范圍內的人員自行回避的,可以口頭或者書面提出,并說明理由。口頭提出申請的,當記錄在案。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回避要求,應當書面或者口頭提出,并說明理由,應當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三、誰對刑事訴訟回避進行決定?
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回避,應當分別由院長、檢察長、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院長的回避,由本院審判委員會決定;檢察長和公安機關負責人的回避,由同級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決定。另外,參與偵查活動的記錄人、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回避,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參與檢查活動的書記員、司法警察、人民檢察院聘請或指派的翻譯人員、鑒定人的回避,由檢察長決定。參與審判活動的法庭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的回避,由人民法院院長決定。檢察委員會討論檢察長回避問題時,由副檢察長主持,檢察長不得參加。審判委員會討論院長回避問題時,由副院長主持,院長不得參加。
四、刑事訴訟回避的效力是什么?
回避決定一經作出,即發生法律效力,應當回避的人員須立即退出訴訟活動。法定的個人或組織不準許回避的,自行請求回避或被當事人中請回避的人員進行的訴訟行為仍然有效。在復議期間,訴訟行為的重新開始和繼續進行一般不受影響。回避人員范圍內的人員有法定回避情形之一卻沒有回避的,構成程序違法。鑒于刑事偵查工作的緊迫性和特殊性,為防止延誤偵查,規定對偵查人員的回避作出決定前,偵查人員不能停止對案件的偵查。
我們可以看出,一般來說,當滿足國家規定的情況下,像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的這些都應當自行回避。其實,國家制定的回避法條,也是更好地為了維護多方人的利益,避免因為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影響案件的審判和定罪。
最新2020年刑事訴訟法解釋
刑事訴訟法及司法解釋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產房到底可不可以出售,要看具體情況
2021-02-21法律援助機構的法律援助能做什么
2021-02-28土地轉讓合同模板是什么
2021-01-31到期債權執行異議
2021-03-19申請工傷傷殘鑒定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16商業銀行發生信用危機由誰接管
2021-01-20產品安裝免責條款怎么寫
2021-03-13購房定金一般交多少
2021-01-01崗位變更需要重簽合同嗎
2020-12-30變更受益人法律有怎樣的規定
2021-01-18買人壽保險的意義有哪些,如何買人壽保險最劃算
2020-12-20對于產品責任及產品責任法你了解多少
2021-03-25產品責任險中保險人的義務有哪些
2021-02-06保險合同解除
2021-02-16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土地轉讓合同違約的后果是什么呢
2021-02-15拆遷補償協議是不是買賣合同
2021-01-03禁養區的養殖場拆遷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1-03-07違建拆遷,究竟怎么拆才合法
2020-11-20拆遷獎勵的標準是什么呢,去哪里查詢
202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