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刑事案件時候,法院判決時比較看重的是證據,證據也是我們在打官司時非常重要的一項,如果有足夠的證據那就有很大的可能性勝訴。而如今比較有爭議的就是關于孤證不能定案的問題,也是長期以來需要解決的問題,那《刑訴法》孤證不能定案的含義什么?下面就詳細介紹。
一、“孤證不能定案”一說的由來
“孤證不能定案”一說,似乎已是老生常談,為我國訴訟法學界與司法實務界所共識。不唯見諸法制類的新聞報道,甚至也為外行人所津津樂道。仿佛它已身屬法律常識的范圍,而不再是一個值得去探討的法律問題。然細細究來,此說雖屢見于法律方面的書籍、論文,或頻出于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這些法律人之金口,但或宥于己見,各執一端;或視其瑣碎,不屑一顧。原本應是一個明白淺顯的道理,竟像是籠罩了一層迷霧,變得撲朔迷離,面目模糊。本文欲起拾遺補漏之用,試圖對“孤證不能定案”一說進行一番簡單的考察與解說,并探究其與國外證據補強規則之間的內在關系。
史學與訴訟,貌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都是發掘歷史真相的一個過程。中國史學傳統中有“孤證不引”的規范,這里的“引”是指引用史料典籍中的話證明自己的觀點。所謂“孤證不立,偏難概全”,孤證立論乃史家之大忌,此點尤為考據學派所強調。清代學者戴震在《與姚孝廉姬傳書》中批評以前的治學方法是“依于傳聞,以擬其是;擇于眾說,以裁其優;出于空言,以定其論;據于孤證,以信其通”。考據學派注重實證,堅持無證不立論,孤證不定論的治學原則。譬如乾嘉學派,其研究方法強調“實事求是”、“無征不信”,且“不以孤證自足,必取之甚博”。梁啟超曾總結乾嘉學風“凡立一義,必憑證據”,“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
二、“孤證不能定案”的涵義
證據是證據學最基本的概念,卻也是歷來爭議頗多歧義紛呈的一個概念。79年刑事訴訟法第31條規定:“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這是我國法律首次定義“證據”的概念。此后的法律均沿襲了這一定義。先勿論其是否科學,僅從字面上看這個定義本身就有語義重復之弊。近年來理論界對證據概念有了進一步的深入認識,普遍認為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根據。”此定義言簡意賅,切中實質,為本文所采納。
論及“孤證不能定案”的涵義之前,有必要澄清一點,如果說世界上真有那么一個案件,全案只有一個證據,恐怕令人難以想像。因為一個案件的發生,必然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廣泛的影響。我們所說的證據,當然是指我們已經發現的證據,那些尚未發現的潛在的證據并不在我們的評判視野之內。但在一個案件中最終只發現了一項證據也是非常罕見的事。譬如在本文開頭所述的“孤證”案例中,麻袋、自行車也是物證,尸檢報告則是鑒定結論,對垃圾堆也應當制作勘驗筆錄。但是,以上諸種證據或與“孤證”為同源證據,或與“孤證”相比證明力極弱,幾可忽略不論。所以仍不妨礙視之為孤證案件進行理論上的探討。此外,“孤證不能定案”之孤證在刑事訴訟中指有罪證據,在民事訴訟中指負有證明責任的一方提出的證據。定案亦不限于全案,任何案件都可以分解為較小的證明單元,通過孤證證明部分案件事實仍屬于孤證定案的范疇。
對“孤證不能定案”一說大家或有不同的理解。有學者認為“孤證不能定案”是指“每一個證據的證明力之有無或者大小,都不能靠該證據本身得到證明,而必須通過對證據本身的情況、證據與其他證據之間有無矛盾及能否互相印證、證據在全案證據體系中的地位等問題進行全面的衡量,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3]這種說法的核心是證據之間的“印證”,認為證據存在于關系之中。然孤證之義,本在印證之外。孤證的證明力之強弱,似不應以無法印證為由先天的將其否定,而由法官在法庭上依據案件性質與證據本身進行自由裁量或許要更為可取。
三、“孤證不能定案”是中國版的證據補強規則
現代訴訟莫不以證據為基石,一切案件事實的認定都應當以證據為根據,此即所謂證據裁判主義。常言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在這樣一個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中,一定數量的證據規則就成了不可或缺之物。英美法系國家實行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為了防止當事人對陪審團的誤導,通過判例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證據規則。大陸法系國家實行職權主義訴訟模式,法官在訴訟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在經歷過一個由“法定證據制度”向“自由心證制度”過渡的過程之后,對證據的證據能力之有無與證明力之大小均委諸法官通過心證自由裁量,因此證據規則較少。隨著兩種訴訟模式的日漸趨同,在證據規則方面,二者亦互有借鑒,形成了如關聯性證據規則、傳聞證據規則、意見證據規則、任意自白規則、品格證據規則、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最佳證據規則和證據補強規則等限制證據能力或證明力的一系列證據規則。我國的訴訟模式承襲大陸法系,但因一貫強調“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味追求客觀真實,使得法官審理案件運用證據基本不受制約,隨意性很大,其證據制度稱之為“超職權主義模式”下的“超自由心證制度”或更為貼切。證據規則基本付之闕如,此誠為我國法治藍圖上的一抹敗筆。當前司法改革方興未艾,走向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相結合的訴訟模式,建立法定證據和自由心證相結合的證據制度已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但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證據規則體系的逐步確立才是真正的當務之急。
本文所關注的證據補強規則,是自由心證制度下限制證據證明力的一個重要例外。所謂證據補強規則,或稱補強法則,是指“為了保護被告人的權利,防止案件事實的誤認,對某些證明力顯然薄弱的證據,要求有其他證據予以證實才可以作為定案根據的規則。”也就是說,在特定情形下,法律不承認某些證據對案件事實的獨立的完全的證明力,即使法官僅憑某一孤證已對相關的案件事實形成了確信不疑的心證,也不得直接藉此裁判。
現代訴訟中,證據的證明力之強弱原本應完全訴諸法官自由裁量,但實踐表明,若法官裁量的權力不受限制,則大量的誤判似無可避免。甚至會出現法官僅憑被告人口供而無任何旁證入人于罪之事。為了避免泱及無辜,保障人權,兩大法系的國家均以不同形式確立了證據補強規則。無論英美法系或大陸法系的國家,所確立的證據補強規則均主要針對供述證據,即我國的言詞證據。其中包括被告人的口供、被害人的陳述和特定的證人證言,而以口供補強為核心。要求對口供予以補強,一是為了防止法官誤判,二是為了防止偏重口供(但是并非所有情形下的口供都需要補強。如在英美法中,被告人如果自愿在法庭上作有罪供述,法官可逕行作出有罪判決。意大利、澳門也有類似的法律規定。[5]此類特例之出現以被告人享有沉默權為前提,并輔之以其他相應的證據規則才得以實現)。英美國家雖對一般犯罪之被告人口供不要求予以補強,但對被告在法庭外的自白和共犯證言均要求予以補強。此外,對于一些嚴重的或特殊的犯罪,如叛國案、偽證案、強奸案,美國法律規定僅憑一名證人的證言不能定案,即對孤立的證言應予以補強。英國法律還規定幼年人的證言也需要予以補強。荷蘭亦有不能僅憑口供或一個人的證言就判被告人有罪的類似法律規定。[6]日本的證據補強規則,僅適用于口供。日本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2款規定:“不論是否被告人在公審庭上的自白,當該自白是對其本人不利的惟一證據時,不得認定被告人有罪。”[7]臺灣地區也有相似的法律規定。
證據補強規則在我國法律中的最初引入可以追溯到79年的刑事訴訟法。該法第35條(現第46條)規定:“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沒有其它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我國吸取文革中刑訊逼供制造了無數冤假錯案的沉痛教訓,首次確立了對口供的證據補強規則。與刑事訴訟法的惟一這項規定相比,證據補強規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有著更多的體現。如民事訴訟法第69條規定:“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辯別真偽,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第71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69條專門就證據補強規則作了進一步規定:“下列證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一) 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二) 與一方當事人或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三) 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四) 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制品;
(五) 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那么,為何我國民事立法較刑事立法更為重視證據補強規則呢?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相比,證明標準較低,采用優勢證據定案。在一般情況下,僅憑一項證據認定部分案件事實乃至全案,在民事訴訟中不足為奇。所以,在民事訴訟中針對某些本身存在著弱點和缺陷的證據,要求予以補強,從而限制法官恣意裁量,防止發生誤判,是合乎情理之事。但刑事訴訟則證明標準很高,需要排除合理懷疑。同樣的瑕疵證據在刑事訴訟中,不足以讓法官形成心證,故無憂慮之必要。
或許是受了“孤證不為定說”史學觀點的啟發,79年刑事訴訟法確立的口供補強規則,后來被理論界和實務界逐步演繹為我國特有的一項證據“原則”——“孤證不能定案”原則。但“孤證不能定案”原則因無法律明文確認,從來就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嚴格約束力。只在“坊間”流傳而未登“廟堂”。在司法實踐中,“孤證不能定案”原則有時被完全忽視,有時適用范圍又過于寬泛,甚至從口供擴大至幾乎所有類型的證據,從刑事訴訟領域擴及至民事訴訟領域。在我國打擊犯罪有余保障人權不足的司法現狀下,“孤證不能定案”成為一項“原則”不失有促進程序正義的積極意義。但因其只從證據的數量出發,不加區分地限制一切孤立證據的證明力,違背了訴訟證明的規律,缺乏普適性。“孤證不能定案”與證據補強規則,無論從字面理解,還是究其本源,察其本質,兩者都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完全可以說,“孤證不能定案”是證據補強規則的一個略微失真的中國翻版。因此,有必要參考國外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司法實踐,進一步將“孤證不能定案”原則具體化、法律化并增強其可操作性,使之與證據補強規則相逢于陌路,殊途而同歸。
證據一般就是能證明事情的真實性,這也是證據的最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證據并不是真實的,這也就在證據上出現爭議,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2020年刑事訴訟法解釋
?刑事訴訟特別程序有哪些?
?刑事訴訟律師費用大概是多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損害責任認定只適用哪些情形
2021-02-23著作權糾紛如何處理
2021-02-06小程序可以申請專利嗎
2021-01-06人傷事故出院后先去交警大隊還是保險公司
2021-01-12離婚后再進行結婚登記要離婚證嗎
2020-12-24企業承包經營合同
2020-11-29如何認定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
2021-01-10國家允許房地產開發資質轉讓嗎
2021-02-11接受勞務方可以追償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雇傭關系和勞動關系的法律區別是什么
2021-02-07企業勞務外包如何進行
2020-12-17工傷意外險理賠多少錢
2020-12-07航班延誤乘客可以要求賠償嗎
2021-03-08保險公司所需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2020-12-07保險合同內容的變更要注意哪些事項
2020-12-27人身保險合同立法中亟待完善的幾個問題(二)
2021-02-16"保險受益人”空白 忽略保單細節引發爭議
2020-12-20這個30萬,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1-24長期健康保險產品是否有合同猶豫期
2021-03-25保險合同中出現的哪些條款無效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