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罪的區別有哪些
小編認為,其實從犯罪構成要件(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方面)來分析,特別是犯罪主觀方面來看,區別起來并不難。
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區別
兩者在犯罪客觀方面都導致了被害人的傷害結果。關鍵在于犯罪主觀方面的不同。故意傷害的主觀方面是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并沒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而故意殺人未遂的主觀方面則是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權。被害人未死亡的原因是出乎犯罪嫌疑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因此兩罪區別的關鍵在于犯罪主觀方面是否有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
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區別
與上述故意傷害及故意殺人未遂類似,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在客觀上都導致了被害人死亡。區別關鍵還是在主觀方面。故意傷害致死在主觀方面,犯罪嫌疑人僅僅只是具有傷害被害人身體健康的故意,對于死亡結果的發生,主觀上沒有故意。而故意殺人則完全不同,其主觀上就存在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
從表面上來看,僅從犯罪主觀方面就能夠輕松地區分上述兩組犯罪。但現實司法實踐中卻遠非如此簡單。特別是犯罪嫌疑人在被刑事拘留后,往往處于本能會避重就輕,一般都會說,自己僅僅是想對被害人身體進行傷害。顯然僅僅從犯罪嫌疑人交代來判斷其主觀方面是不穩妥的。
那么,公安機關與檢察院依據什么給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定性呢?
小編認為,任何一個犯罪行為,都可以分為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從主觀方面來講,就是其有意識、有意志的思維活動。而客觀反面往往是主觀方面的客觀及外在表現。也就是行為人在有意識、有意志支配下實施某種行為即表現于外部的事實特征。
從司法實踐來看,判斷犯罪嫌疑人行為到底應該定何罪應該結合整個案情,從犯罪嫌疑人使用什么樣的犯罪工具?工具的殺傷力如何?工具是否預先選擇?傷害的具體部位、打擊的力度如何?該行為是否有所節制?犯罪時間、地點及環境的選擇、犯罪嫌疑人的犯罪預謀情況、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之間關系及矛盾等等多方面進行全面分析,方可相對準確的判斷適用罪名。
小編認為,作為一個辯護律師,針對檢察院提起的公訴,辯護人應該圍繞上述各點進行分析及辯護,使法院在判決時充分考慮辯護律師的意見,準確適用罪名,并在量刑方面予以必要的考慮。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員工離職保密協議書范本怎么寫
2021-01-16行政賠償流程有哪些
2021-02-08勞動報酬糾紛能否風險代理
2021-01-30中小企業的合同風險有哪些
2021-03-17立約定金后未簽合同怎么賠
2021-02-15支票填寫樣式和格式是怎樣的
2021-02-06主合同與擔保合同之間的效力是什么關系
2021-01-14女兒和孫子誰的繼承權大
2021-02-24暑托班小朋友受傷了家長要求賠償怎么辦
2021-02-25被贈與房產的人還能申請兩限房嗎
2020-11-19勞動保護費的支付標準是什么,如何保護未成年工
2021-01-21意外傷害怎樣申請理賠
2021-03-26生產者的產品責任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5保險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
2020-11-16重大疾病險公司拒絕理賠該如何處理
2020-12-06人身保險合同如何簽訂
2020-12-16被自己的汽車撞傷能否獲得保險理賠
2020-12-21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批準機構
2021-01-30被保險人年齡不真實保險合同有效嗎
2020-11-30車禍保險公司多久賠償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