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也很容易發生一些法院審判案件錯判或者是誤判的情況,雖然很少但是也是存在的,法院每天都要受理很多的案件,也是存在有失誤的時候的,如果因為誤判或者錯判導致當事人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那么當事人可以申請國家賠償。關于國家賠償法舉證責任的內容是怎么樣的?
一、《國家賠償法》修訂前國家賠償案件舉證責任規定和實踐
我國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訴訟的證據規則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科學的體系,各自的舉證責任規定較完善,但長期以來,國家賠償案件的舉證責任在法律上卻一直是空白。1995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十二條規定,賠償申請書應當載明“具體的要求、事實根據和理由”,除此之外,國家賠償法條文中沒有其他有關證據的規定。2004年10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民法院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開始施行,但其十六條規定:“原作出司法行為的人民法院有義務對其行為的合法性作出說明。”這一規定明確了在確認人民法院司法行為違法案件的審判中人民法院舉證的行為責任,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但未明確人民法院舉證的結果責任,對于人民法院舉證不能是否應該承擔敗訴后果,卻無章可循。
由于行政案件與國家賠償確認案件有許多相同的客觀屬性,也有不同的客觀屬性,這些相同的屬性決定了他們可以遵循相同的規則,基于我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行政訴訟舉證責任體系,對于尚在建設中的國家賠償確認案件舉證責任來說,有許多借鑒之處。所以,我國在1994年到2010年約十五年的時間里,在審理國家賠償案件時,借鑒行政訴訟的舉證規則,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賠償申請人的合法權益獲得了法律救濟。這也讓這部《國家賠償法》在中華大地上首次出現調整國家與公民侵權關系領域的法律的貫徹實施工作,取得了初步進展。但無章可循的現實,給國家賠償實踐的結果造成多樣性,使不同的賠償申請主體,獲得了不平等的國家賠償待遇,有的甚至申訴上訪多年,仍無果而終。
在《國家賠償法》司法實踐方面形勢依然嚴峻: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受理賠償案件的數量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例如,1997年至2006年9月間,全國各級法院共判決宣告無罪41038人,每年平均約四千余人,而因此每年受理的賠償案件卻才幾十件。這個數字巨大懸殊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反映出絕大多數冤假錯案的受害人并沒有求助于國家賠償,而是選擇默默的承受著權利受權力傷害的痛。而這個數字背后,國家賠償在司法實踐中透露出的體制和思想漏洞,無疑是罪魁禍首。《國家賠償法》沒有規定舉證責任,實踐中缺乏直接依據。尤其是被限制人身自由時的舉證責任,如果完全按照民事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受害人根本就無法舉證;但如果不按此原則,又將按照什么原則?依法卻無據。
基于《國家賠償法》在實踐中暴露出的“門檻高、標準低、范圍窄、程序亂”等諸多問題,自2005年以來,我國歷時5年審議,終于于2010年4月2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國家賠償法》的決定。這次修改,一方面是基于15年來國家賠償案件審理經驗教訓的總結深化。另一方面是對我國國家賠償理論研究實踐方面文明進步的體現。
二、《國家賠償法》修訂后確立的國家賠償舉證規則
(一)《國家賠償法》針對舉證責任的修改
《國家賠償法》修改前對舉證責任沒有明確的規定,故《國家賠償法》第15條和第26條增加了關于舉證責任的規定。一般情況下,行政賠償舉證責任與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相同,實行“誰主張,誰舉證”,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特殊情形下,賠償義務機關對限制人身自由期間造成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承擔過錯推定責任,即所謂的“舉證責任倒置”。
新修訂施行的《國家賠償法》正式引入舉證責任倒置,明確規定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如果出現死亡、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情況,要求賠償義務機關對于損害和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按照新的規定,在被行政拘留或者羈押期間,公民如果死亡或者喪失了行為能力,有關機關就要負舉證責任。如果不能證明公民死于自殺、自殘等自身原因,那監管機關就要負責,就要賠償。新《國家賠償法》27條規定,人民賠償委員會審理賠償請求,采取書面審查的辦法。必要時,可以向有關單位和人員調查情況,收集證據。賠償請求人與賠償義務機關對損害事實及因果關系有爭議的,賠償委員會可以聽取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的陳述和申辯,并可以進行質證。這些規定對于查明案件事實,確定賠償責任,化解賠償糾紛將起到實踐上的積極作用。
修訂后的《國家賠償法》針對舉證責任的規定,是對正當程序的規定,該規定有助于規制權力行使,保障權利救濟,并最終服務于實質正義。
(二)國家賠償案件舉證責任分配規則含義
國家賠償就包括兩種賠償:一是行政賠償,一是司法賠償。我國國家賠償法分別就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規定了不同的程序。其最大的區別在于行政賠償在采取非訟方式解決之外,還可以由法院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而司法賠償則只能是法院通過非訟的方式解決。
國家賠償案件,其實質上是侵權案件。由于案件主體特殊性而使國家賠償案件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權案件,其《侵權責任法》中屬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致人損害”。國家賠償案件舉證責任一般規則,歸屬于侵權案件舉證責任一般規則。我國《民法通則》對侵權行為的一般性規定是“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或人身,應該承擔民事責任”。民事上的一般侵權,適用舉證責任一般規則。一般侵權行為是指,因行為人的故意或者過失侵犯他人權益的不法行為和故意違背公共秩序、道德準則而加害于他人的不法行為。一般侵權民事責任是過錯責任,就是造成損害的人有過錯就要負責任。
1.行政賠償舉證責任一般原則
行政賠償程序通常包括兩個階段:一是行政程序,即由行政機關內部處理賠償申請的程序;二是行政賠償訴訟程序,即由法院解決行政賠償糾紛的程序。但《國家賠償法》中的行政賠償程序,只針對由法院解決行政糾紛的程序。新修訂的《國家賠償法》第2條的規定,確立了國家賠償制度在行政賠償上的“違法歸責”的歸責原則。
依據新《國家賠償法》第十五條規定,確立了行政訴訟雙方當事人“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該規定說明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有主要的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5條規定:在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應當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事實提供證據。該規定進一步明確了行政賠償中,賠償請求人應當承擔舉證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原告首先要證明損害事實的存在;其次還要證明自己所受損害與被告行為之間有初步聯系或因果關系;最后,原告還須就被告反訴或者舉證責任轉換后的必要事實加以證明。原告不承擔證明致害行政行為違法的舉證責任。而賠償義務機關的抗辯事由一般是: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合法,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賠償請求人的損害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不應給予賠償請求人或者不應給予賠償請求人請求的賠償數額,等等。如果賠償請求人或者賠償義務機關無法提供證據證明自己提出的主張或者提出的證據不能夠證明自己提出的主張,就要承擔敗訴的后果。
故針對2003年“孫志剛案”,如果其家屬要證明孫死亡給家庭帶來的損失,如被贍養人的贍養費、喪葬費,誤工費等。行政賠償一般實行“初步證明”規則,即賠償請求人首先要證明損害已經發生,并且該損害是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所造成。故無論是在行政訴訟中一并提起的還是單獨提起的行政賠償訴訟中,原告都應該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但被告有權提供不予賠償或減少賠償數額方面的證據。
2.司法賠償舉證責任一般原則
司法賠償又可以分為刑事賠償和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司法賠償。依據新《國家賠償法》,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司法賠償時,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程序,適用本法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所以我重點闡述刑事賠償舉證責任。
為了便于查清事實、處理爭議,總結實踐經驗,新《國家賠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了刑事賠償舉證責任分配的內容,本條第一款,采取了“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即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各自對自己主張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予以證明,否則將承擔不利后果。在前文行政賠償舉證責任一般規則中已有闡述,在此不再贅述。
根據刑事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采違法歸責與結果歸責相補充的歸責原則。賠償請求人申請羈押損害賠償,就要承擔實際羈押的期限的舉證責任;賠償請求人申請生命權和健康權損害,就要承擔刑事訴訟中存在毆打、唆使或放縱他人毆打等暴力行為,違法使用武器、警械行為以及所受損害承擔舉證責任;賠償請求人申請財產損害賠償,就要承擔財產的刑事強制措施違法引起的賠償和錯誤判處并執行財產刑而引起的賠償承擔舉證責任。故針對佘祥林“殺妻”一案,佘祥林在申請國家賠償時就需要證明自己在被錯誤羈押期限里所受的損失。
3.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舉證責任特殊規定
2010年新修訂國家賠償法時新增加了舉證責任的條款,而在舉證責任規定中,特別提到的是受害人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因賠償請求人無法舉證,這種情況下應當明確由監管機關提供證據。這是考慮到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已經不具備舉證責任,無法就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自己的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舉證,因此,法律規定這種情形下由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舉證責任。
行政賠償舉證責任特殊規定是針對賠償義務機關采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勞動教養等)期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情形,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喪失行為能力,是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失去了以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能力,例如在勞動教養期間成為完全不能辨別行為的精神病人或者植物人。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一是因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采取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行政機關負有安全監管的義務,在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發生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情形的,應當由行政機關舉證證明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的損害不是由于行政機關的違法或者過錯行為引起的。二是因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已經無法對自己的損害與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刑事賠償舉證責任特殊規定是針對賠償義務機關針對被羈押人在被羈押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情形。因此,在發生被羈押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時,監管機關有責任及時調查原因,并由監管機關負責證明其行為與被羈押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三)國家賠償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立法及實踐意義
2009年以來時有發生并被社會廣泛關注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促使立法機關加重了賠償義務機關的舉證責任。對于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賠償,以前的做法是,要由受害人及其家屬自己舉證,證明羈押機關有責任。他怎么舉證?難度太大了。按照新的規定,在被行政拘留或者羈押期間,公民如果死亡或者喪失了行為能力,有關機關就要負舉證責任。如果不能證明公民死于自殺、自殘等自身原因,那你就要負責,就要賠償。國家賠償案件特殊舉證責任分配規則,正是國家賠償案件的特定化,其針對的是國家賠償案件的特定主體和特定情節。該特定主體是依法享有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且負有保障被羈押人人身安全責任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該特定情節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
證明責任分配特別規則是立法者出于某種目的和需求的考慮,以明確的法律條文形式對證明責任的分配規則作出變通性規定,把本來由權利請求人承擔的證明責任轉交給義務方承擔,如果要件事實陷入真偽不明,相應的敗訴風險也隨之轉移。這種特別規定是指由特殊行為或行為以外的事實對他人權利的侵害,不管有無過錯都要負責任,或是為他人的過錯負責任;即使是受害人也有一定的輕微過錯,侵害人也要負責任而不能減免。只是在損害是由受害人自己的故意造成時,才能免除侵害人的責任。因而,特殊侵權責任是一種加重責任,其目的在于促使特定主體采取措施防止損害結果發生。
北京大學姜明安教授說,舉證責任倒置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防止刑訊逼供、防止牢頭獄霸虐待嫌疑人有重要意義。第二,舉證責任倒置也有利于改進我國的羈押制度。此外舉證責任倒置的意義還解決了受害人的舉證難題。嫌疑人一旦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除非你能證明自己沒有責任,否則就要賠,這顯然有利于切實保護嫌疑人的合法權益。
三、國家賠償舉證責任分配規則的不足和完善
(一)國家賠償中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范圍狹窄
國家賠償中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只包括賠償請求人在限制人身自由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兩種結果,對于賠償請求人在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造成的其他損害情形,由賠償請求人承擔舉證責任。但仍有在許多情形下,賠償請求人客觀無法舉證的事實。如由于執法人員違反法定程序查封、扣押、凍結財產時,造成扣押財產清單制作無效,無法確定財產損失具體數額。還有一度引起國人極大憤怒的“釣魚執法事件”,其違反法定調查程序取得的證據,也是賠償申請人無法舉證的。
故在完善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范圍時,應當增加這類情形:“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行為、司法行為因為遵守相關法定程序辦理,而被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由賠償義務機關承擔對受害人主張的損失不存在的舉證責任。”而且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基礎上,不排除增加其他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
(二)特殊舉證規則在國家賠償程序中的適用范圍有限
根據《國家賠償法》第15條和26條的規定,國家賠償案件舉證責任分配特殊規則僅適用于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的行政訴訟程序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的決定程序,而不適用其他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程序,這就在適用范圍狹窄的基礎上,進一步限制了特殊舉證規則發揮作用。
眾所周知,國家賠償申請人在合法權益受損到獲得國家賠償是一個漫長的法律實踐過程,考慮到賠償義務機關只有與國家賠償申請人對簿公堂才有利于雙方平等舉證質證,行政訴訟程序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又是國家賠償程序的終極程序,國家賠償法才局限了特殊舉證規則的適用范圍,而且這種規定很容易使賠償義務機關怠于取證,而只被動地到特定程序才搜集證據。而行政復議和賠償義務機關的先行處理程序也有可能解決國家賠償糾紛、終結國家賠償程序,而在這些階段性終結程序中,賠償義務機關的特殊舉證規則仍有必要存在,并可以在賠償義務機關的主動、及時的澄清案件事實情況下,緩解社會輿論壓力,盡快查清案件事實,以妥善處理國家賠償申請人合理損失,安撫被害人家屬的情緒,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社會群體事件。從“躲貓貓”到“做噩夢”、“喝開水”、“發狂死”、“洗臉死”等非正常死亡案件,如果國家賠償義務機關提前介入調查,盡快向受害人家屬,向公眾澄清事實,也就能更加主動、負責、真誠的處理糾紛,而不會導致個案集中,上升為社會恐慌,賠償義務機關被動調查。
故在完善特殊舉證規則在國家賠償程序中適用的適用范圍時,應當增加此類規定: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情形發生后,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及時收集相關證據,在行政復議和賠償義務機關先行處理程序中作為答辯證據一并提供。
國家賠償案件舉證制度的實行,對于人民法院公正地裁判國家賠償案件,保護國家賠償申請人的合法權益,落實舉證責任,提高人民法院的辦事效率和質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為了使國家賠償制度發揮其初衷,我們還要在舉證規則具體實踐中,不斷地找出問題,并妥善地解決問題,以推動我國國家賠償舉證制度不斷完善。
國家賠償法舉證責任的內容小編整理在上面,關于國家賠償,這個肯定是因為國家有過錯造成當事人利益受損所以進行賠償的行為,但是也是需要用證據說話的,所以就需要舉證,現實生活中,舉證還是非常的困哪的,所以在這個方面,這個政府還是要改進。
?
冤案國家賠償標準是什么?
最新國家賠償法司法解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全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判決生效后還能申請財產保全嗎
2020-12-16勞務關系九級受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18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是用于支付農民工工資嗎
2021-02-07委托拍賣合同應當載明什么
2020-12-22頂樓人家漏雨樓頂維修費誰出
2020-12-12休病假多久就解除勞動合同
2020-11-20工會經費上繳比例是多少
2020-12-10雇傭合同是否屬于勞務派遣
2020-12-18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怎么賠償
2020-11-18被公司開除依據勞動法怎么賠償的
2021-01-20沒有簽勞動合同怎么進行勞動調解
2021-01-09哪些違法事項免責條款不能主張免責
2021-03-07為什么旅行社責任保險應改為法定保險
2021-03-02什么叫做追償
2020-12-04財產險理賠怎么辦理
2020-12-06綿陽居民保險報銷比例
2020-11-28新保險法與財產保險理賠有什么不同
2020-12-30買保險時假報年齡的后果
2020-12-23工程承包合同有哪些種類
2021-03-06在承包地上可以建房嗎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