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國家賠償法修正案草案正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最新的消息是,經歷四次審議之后,這個修正案草案將在本次常委會會議上交付表決。那么,國家賠償法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它的修改為什么這么受關注?法律修改后,又會對公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就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與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行政法學者姜*安展開了對話。
“國家賠償法的實施,是保障人權的里程碑”
法律摘錄
憲法第41條第3款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記者:首先一個問題是,國家賠償法是一部什么樣的法律?為什么要制定這部法律?
姜*安:簡單說,國家賠償法是規定國家對權力活動中的侵權行為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這部法律確定,國家侵犯公民權益要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公民因國家侵權行為受到損害,有要求國家賠償的權利。中國有著幾千年重官權、輕民權的傳統。1995年1月1日,國家賠償法開始實施,這是極具歷史意義的一項成就,是中國推進法治和保障人權的里程碑。
事實上,在國家賠償法實施之前,我們國家對自己的錯誤行為給公民造成的損害一直在進行賠償。比如,早在革命根據地時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中就有“損壞老百姓東西要賠”的原則。我國憲法也規定,由于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可見,國家賠償原則在中國早已確立。新中國建立后,黨和國家對于歷次運動中錯誤批斗致其人身權、財產權受到嚴重損害的人,也通過落實政策給予了平反和經濟補償。
但要看到,“落實政策”不是法治化的國家賠償制度。首先,它具有隨意性,完全以領導人的認識和判斷為標準;其次,它具有非公平性,對同樣的被害人,落實不落實政策,賠與不賠、賠多賠少,沒有法定標準。實踐表明,我們需要一部國家賠償法,以明確賠償主體、賠償范圍、賠償標準、賠償程序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體制改革使國民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私人財富的積累、政府行政侵權行為的不時發生,使得國民維權的呼聲越來越高。于是,規范“民告官”的行政訴訟法于1989年出臺了。然而,“民告官”不是為了“告官”而告官,“告官”主要是為了維權,維權就包括要求賠償自己因政府侵權受到的損失。如果有了“民告官”的行政訴訟而沒有國家賠償,“民告官”在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賠償法出臺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什么叫涉外婚姻登記
2020-12-19原告不拿離婚調解書怎么辦
2021-01-18如何認定交通事故中的財產損失
2021-02-09放棄贍養是否可以免除贍養義務
2021-01-26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如何處理
2021-01-09交通事故上訴答辯狀怎么寫
2020-11-23對事故責任認定書不服怎么辦
2021-02-06買期房應注意的法律問題
2021-03-04選購公寓房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05勞動爭議案件的舉證是如何的
2021-02-10可向勞動爭議仲委會申請仲裁的情形
2020-11-30確認成立勞動關系訴訟時效是多少年
2021-03-16外包勞務審計流程怎么進行
2021-01-21貨物運輸保險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021-02-07建筑工程一切險所包含內容有哪些
2021-01-03建筑工程保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01人身保險管轄是如何規定
2021-03-19保險提醒、說明義務嚴格,保險人說明義務的履行標準是什么
2021-02-10保險合同成立兩年后能否以未如實告知拒賠
2021-03-08投保人與受害人達成的調解協議保險公司會賠嗎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