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嬰兒手中搶東西是搶奪還是盜竊
答案是搶奪。首先,嬰兒是區別于物而獨立存在的個體。在我國的法律規定中,嬰兒通常都是作為獨立的、不依附于其父母或其他人的個體而存在。例如民事繼承中,嬰兒可以享有獨立的繼承權利;而故意殺人罪或者遺棄罪中,法律對嬰兒等同于其他生命個體來進行評價。本案中,雖然嬰兒沒有思維和反抗能力,但我們仍然認為被告人周某明的行為面對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被害人,具有公開性。同時,嬰兒也具有通過自身行為將行為人的行為公之于眾的能力,例如身體的不安和轉動或者大聲的啼哭行為。其次,根據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行為人在為該行為時應當知道嬰兒是能感覺到的,只是因為其認為嬰兒不具有反抗和求救的能力而有恃無恐。故行為人不具有不讓被害人知悉,秘密竊取的主觀心理,而是一種在被害人明知的情況下公然奪取的主觀心理狀態。本案中被告人周某明也在自己的供述中說到自己之所以選擇嬰兒作為犯罪對象主要是因為嬰兒不懂事,發現了也不會叫,故其主觀上其實是明知嬰兒會發現的。所以根據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被告人周某明在主觀上具有搶奪的故意,即明知嬰兒會知悉其行為而意圖非法占有財物,客觀上在嬰兒明知的情況下公然奪取其手上的金手鐲,故被告人周某明的行為構成搶奪罪。
搶奪罪和盜竊罪的區別有哪些
1、搶奪罪與盜竊罪的主要區別是,犯罪構成要件中的客觀方面不同。盜竊罪的客觀方面是,有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即犯罪嫌疑人用自以為不會被財物控制人發覺的手段竊走財物;而搶奪罪的客觀方面則是,有公然搶奪他人財物的行為。
2、搶奪罪與盜竊罪有許多共同之處,也就是兩罪的構成要件中主觀方面都必須出自直接故意,并且都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兩罪所侵害的客體都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搶奪罪的客觀方面是采取公然奪取的方式。所謂公然奪取是指犯罪嫌疑人當著財物管理人的面,公開奪走其財物,并且這種公然奪取沒有采用暴力或暴威脅,否則將構成搶劫罪。
搶奪罪與搶劫罪有什么區別
搶奪罪和搶劫罪都是行為人公然實施多去財物的行為,主觀上都是處于非法占有的目的,為直接故意,主體都是一般主體。但是,兩罪的基本構成條件不同,社會危害程度和法定刑也有別。因此有必要對兩者加以區分。兩者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侵犯的客體不同。搶奪罪侵犯的客體是簡單客體,即公私財產所有權。
2、犯罪客觀方面的表現不同。搶奪罪是不采用暴力、脅迫等強制方法而公然奪取財物,而搶劫罪則是行為人采取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務或者直接將財物搶走。也即搶奪罪的實行行為是單一行為,搶劫罪的實行行為是復合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應當注意區分行為人在搶奪財物的過程中造成被害人傷害的情況。例如,行為人趁人不備奪取他人的項鏈而造成被害人頸部動脈血管受傷,或者奪取他人手中財物而只是被害人跌倒摔傷。在這種情況下是認定為搶劫罪還是認定為搶奪罪,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把握:其一,要看強力行為的作用對象和使用目的。其二,要看傷害是否是犯罪分子故意為之。其三,如果行為人行為前本來并沒有計劃適用暴力手段奪取財物,此時應當直接按照搶劫罪定罪處罰。因此,此時行為人的犯意已經發生了轉化,其行為完全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
以上這些就是律霸網小編整理的內容。判斷行為人的行為究竟是構成盜竊罪還是搶奪罪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主觀上行為人明知被害人知悉其行為正在使被害人所有或者占有的財產脫離控制,客觀上仍然對物使用暴力,公然奪取財物即符合搶奪罪的犯罪構成,而被害人的行為能力不影響對行為性質的認定。如果您對此還有疑問或者有進一步的法律需求,可以在線咨詢律霸網律師,我們將為您提供優質的法律服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仲裁賠償最多可分幾年
2021-03-21贍養協議里面能分配財產嗎
2020-11-16未按時支付定金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2-26擔保公司違約金合法嗎
2020-11-19贈與合同訂立的原則
2020-12-28贈與財產是否要交稅
2021-01-30土地轉讓金誰出
2021-01-11法律關于同居的規定有哪些
2020-11-19撤銷強制執行兩個月了怎么還沒消除
2021-03-19離婚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2021-02-21房產證抵押會不會過戶
2021-01-11參加商業活動中死亡,商家有責任嗎
2021-03-17房主房產證不滿兩年如何過戶
2020-12-12員工曠工多久算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17為什么會導致保險合同終止
2020-12-30事故中機動車貶值怎樣理賠
2021-02-13財產保險合同的特征有哪些
2021-03-16交通事故逃逸保險拒賠罰款依據
2021-01-17車險理賠需要帶什么材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1-30關于對保險法第17條規定的明確說明應如何理解的問題的答復內容是什么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