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設定陷阱等手段騙取對方財產的行為。
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民事活動中,一方當事人故意以不真實情況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使對方陷于認識錯誤,從而達到發生、變更和消滅一定民事法律關系的不法行為。它與合同詐騙罪的相同點是:兩者都發生在經濟交往活動中,都有明確當事人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存在,根據法律規定,都屬于無效經濟合同;兩者在客觀上都采用欺騙方法,包括捏造事實、歪曲事實和隱瞞事實真相等,意圖使對方陷入錯誤:兩者都是在故意的心理狀態下行“騙”,不存在過失問題;行為人都可能對特定的財物處于不法占有狀態,即非法占有對方按合同規定能交付的“標的物”。
理論上普遍認為,主要應把握如下幾點:
(1)主觀目的不同。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主觀上是以簽訂合同為名,以達到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而民事欺詐行為人雖然也有欺詐的故意,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客觀方面不同。民事欺詐雖然在客觀上表現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但其欺詐行為仍在一定程度內,故仍應由民事法律、政策調整;合同詐騙罪中的虛構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應由刑法來調整。民事欺詐行為有民事內容存在,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實際行為。
(3)履行合同的實際行為不同。合同詐騙中行為人根本無履行誠意,客觀上不作履行合同的任何積極努力,或者是履行小部分而騙取大部分財物;而民事欺詐行為,行為人有履行合同的誠意,能夠雖有可能無法完全履行,但能作各種努力。
(4)對所獲財物的處理方式不同。合同詐騙中,行為人拿到對方當事人財物后,或攜款潛逃,或是揮霍浪費,根本不想履行合同或將財物歸還對方;而民事欺詐中,行為人在取得財物后,多用于購買生產資料,為履行合同創造條件。
(5)產生的法律后果不同。合同詐騙罪承擔刑事責任,而民事欺詐承擔民事責任。
通過上述列舉,律霸網小編認為,只有在確定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確定客觀行為和客體的性質。因此,只有主觀上有無非法占有的目的才是合同詐騙罪和民事欺詐行為區別的關鍵所在。如果您還有什么疑問,不妨向律霸網進行在線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法律援助的一般條件與特殊條件
2020-11-19交通事故處理措施有哪些
2021-01-28新三板定向增發涉及哪些制度問題
2021-03-13離婚后能要回酒席錢嗎
2020-12-22“凈身出戶”的保證書效力如何
2020-12-31行政訴訟中,被告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請調取證據
2020-11-10產品責任險與公眾責任保險的比較
2021-02-20簽訂保險合同的過程是怎樣的
2020-11-18保險人收到被保險人的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請求后應怎么辦
2021-02-15出門旅游如何選擇買保險?
2020-12-29土地出讓金與出讓地價的區別是什么
2021-02-25怎么運用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定處理集體土地上的征收問題
2020-11-11農村換地協議書怎么寫
2020-12-29模擬拆遷簽約率達到多少比例就可以正式拆遷
2021-02-18正常房屋被納入舊房改造,補償低,怎么維權
2020-11-23城中村能按照補償標準來賠償嗎
2021-02-27光明新區拆遷人民防空警報設施的許可辦理(流程、材料、地點、費用、條件)
2021-03-02營改增后拆遷補償款要交稅嗎
2021-01-01現在拆遷怎么補償
2020-12-02房地產企業對拆遷補償款如何進行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