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电影网一区_jizz内谢中国亚洲jizz_都市激情亚洲综合_特黄特色欧美大片

輪胎痕跡的提取及鑒定

來源: 律霸小編整理 · 2025-05-09 · 1083人看過

輪胎痕跡的提取及鑒定

一、輪胎痕跡的寬度及花紋

輪胎是車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道路交通事故中痕跡提取與鑒定的關鍵部件之一。由于輪胎與路面接觸并承受車輛的重量,因而輪胎的痕跡能夠反映車輛的運動軌跡,同時輪胎還有傳遞驅動力和制動力的作用,這就使得輪胎痕跡的變化能夠真實地反車輛運動狀態的變映化。

寬度和花紋是不同車輛輪胎痕跡相區別的明顯標志:輪胎寬度取決于輪胎的規格和形式,相同規格和形式的輪胎充氣之后其斷面寬度是一定的。例如,10.00~20的輪胎為278±5mm、6.70~13的輪胎為170±4mm等。在相同路面、負載條件下,輪胎端面寬度越大,輪胎痕跡的寬度也越大。輪胎痕跡的寬度還與輪胎的負載和充氣壓力有關。相同的輪胎在負載加大時其變形也越大,輪胎痕跡也比負載較小時寬。汽車制動時由于軸向載荷的作用使前輪的負載增加,因而可以從前輪的輪胎痕跡的寬度變大推斷汽車的制動情況。

充氣壓力對輪胎痕跡的寬度也有明顯影響。因為輪胎氣壓低于標準對輪胎變形的影響相當于輪胎超負載的作用。例如,輪胎氣壓為標準的80%,相當于輪胎在標準氣壓下超載20%的斷面寬:氣壓為70%時相當于超載40%;而氣壓為55%時相當于超載80%??梢娫谙嗤访鏃l件下,鑒別輪胎痕跡的寬度要考慮氣壓的影響。

車輪在路面上滾動,有時會在路面上留下和輪胎胎面花紋形狀基本相似的輪胎痕跡。輪胎的花紋形形色色,多種多樣,即使是相同型號的輪胎也有多種花紋,但大體上可分為四種:縱向、橫向、混合、塊狀。

①縱向花紋:輪胎接觸地面的花紋,朝著旋轉方向排列成縱向的花紋,其形狀可為直線形、波浪形、鏈條形、鋸齒形等。這種花紋橫向滑動和上下跳動少,所以乘坐舒適,行駛穩定,主要應用于轎車、輕型客貨兩用車和小型載貨汽車等。

②橫向花紋:輪胎接觸地面的花紋與旋轉方向呈橫向排列,花紋的種類有直線形、山形,其排列的角度有的呈直角,有的呈斜向排列。這種花紋與縱向花紋的輪胎相比驅動力較強,制動性能好,但上下跳動較大,容易橫向滑移,乘坐不舒適,駕駛穩定性差,主要用于大客車、載貨車及土建用的車輛。

③縱橫混合花紋:輪胎接觸地面的花紋呈縱向、橫向混合式,胎面中央部分是縱向花紋,左右是橫向花紋。這種花紋具有縱、橫兩種花紋的優點。輪胎的中央部分花紋呈縱向使得駕駛有穩定感,而左右呈橫向可以增加制動力和驅動力。這種花紋主要應用于大客車、載貨車、吉*車、土建車,有時也應用于小客車。

④方塊花紋輪胎:輪胎接觸地面的花紋呈方形、龜甲形以及相互獨立的花紋。這種輪胎的驅動力大,制動性好,橫向滑動少。但是這種花紋磨損較快,使用壽命短,主要應用于吉*車、越野車、建筑用車。

輪胎的尺寸因車輛的型號而不同,其花紋也因車輛的種類、用途而不同。因此,從車輛遺留在現場的輪胎痕跡的寬度和花紋形狀,可以推斷出車輛的大小和種類。從花紋的磨損程度還可推斷出車輛的新舊。

除此之外,根據輪胎的花紋還可以判斷出輪胎是廠家生產還是更生胎,從而可以判斷裝配這種輪胎的汽車新舊。更生胎是把磨損部分重新加上一層橡膠,制作上新的花紋,重新加以利用的輪胎。這種胎的花紋是仿造制造廠的花紋,故總有不同之處。例如,花紋的細溝部分的間隔不太均勻,有寬有窄。另外前后輪的左右輪胎花紋不同的車輛也不是新車,花紋的提取可用石膏或明膠紙。

二、在各種運動狀態下輪胎痕跡

輪胎痕跡會隨著車輪運動狀態而變化。根據車輪運動狀態的不同,輪胎痕跡可分為滾動痕跡和滑動痕跡兩個基本類型。

1.滾動痕跡

車輪在路面上作單純滾動時留下的痕跡叫滾動痕跡。

滾動痕跡的特點是痕跡的形狀與胎面的花紋基本一致。勻速運動的車輛,其輪胎滾動痕跡是一條與輪胎寬度相當且有均勻深淺的連續壓痕。當車輛速度變化很大時,在變速的瞬間,其局部痕跡花紋有加深的現象,加深的程度與車輛的加速度的大小相對應。

2.滑動痕跡

車輪在路面上不是單純的滾動而是其著地部分與地面有相對滑動時留下的痕跡叫滑動痕跡。根據車輪滑動的狀態不同,又可分為滑轉痕跡和滑移痕跡。

1)滑轉痕跡

滑轉痕跡即車輪在部分轉動的情況下與路面滑磨。在這種情況下痕跡中不能顯現出輪胎的花紋而只有粗黑的劃痕。滑轉痕跡的后方有時可以看見泥砂或橡膠微粒飛濺出的痕跡。軟路面還可形成路面被車輪磨陷的情形。當車輛緊急加速或遇到較大行駛阻力,特別在滑溜、松軟路面上,可能造成驅動車輪滑轉?;D痕跡有助于分析驅動車輪的運動狀態。

2)滑移痕跡

滑移痕跡即輪軸向前運動的同時,車輪在路面上邊滾邊滑。滑移中如果車輪滾動的成分較多時,胎面花紋的印跡雖變形或模糊,但仍可分辨。隨著滑移成分的增多,輪胎將因與路面摩擦劇烈,使胎面橡膠分子脫落形成一條粗黑印痕。

鑒于純滑動印跡發生在汽車制動時車輪被制動器完全抱死不轉的拖滑情況,因此稱這種印跡為“制動拖印”。

車輪產生滑移的方向和滑移的距離,主要取決于車輛的慣性力以及輪胎與路面的附著力,按車輪印跡的走向,現場勘查中將滑移印跡又分為縱向滑移、橫向滑移和斜向滑移印跡。不同方向滑移時的輪跡寬度有所不向。若車輪在滑移過程中伴隨有繞其垂直中線的回轉運動,印跡的寬度則出現變化。

一般說來,滑移痕跡有如下特點:

對于縱向滑移,其痕跡的寬度與胎面的寬度一致;對于橫向滑移,其痕跡寬度等于輪胎與路面相對靜止時接觸面的寬度;對于斜向滑移,其痕跡寬度介于縱向滑移與橫向滑移之間,當滑移方向和旋轉平面的角度發生變化時,其寬度也會發生變化:

三、不同氣壓、負載下輪胎痕跡

輪胎在不同氣壓和負載時,其胎面與路面的接觸情況不同,如圖4-3所示,輪胎和路面相對滑移時遺留下來的痕跡形狀也不相同。

當氣壓很低或者輪胎超負荷時,其胎面將向內彎曲。胎面象一座拱形橋,這就使得輪胎與地面接觸面的邊緣部分的壓力急劇增大,而其他部分的壓力變小。其縱向滑移痕跡一般呈雙線拖痕,或者邊緣的痕跡較深,中間部分較淺。

當氣壓很高或者輪胎輕負載,其胎面由于充氣壓力的作用向外彎曲,如圖4-3所示,這時胎面和路面的接觸較少,痕跡的寬度變窄。

在緊急制動時,由于前輪的負載變大,其痕跡一般呈雙線拖痕,而后輪由于負載的減小而形成比正常情況窄的拖痕。

四、不同制動狀態下輪胎痕跡

制動拖痕是指車輪不能自由轉動時,滑行輪胎在路面上留下的黑色痕跡,它是滑移痕跡的主要形式。由于制動時輪胎的滑移率和滑移狀態不同,所以痕跡也不同。當制動開始時,滑移率(f)由零開始增加,但是0<f<1,輪胎既有滾動又有滑動,遺留在路面上的輪胎花紋形狀開始僅局部變得模糊。但是隨著滑移率的增加,這種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輪胎花紋在車輛行駛的方向上被拉長,但還是可以辨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制動軋印。當車輪被抱死后,滑移率f等于1,車輪純滑移而無滾動,使得路面上的花紋無法辨認,形成一條連續的黑色拖印。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通事故現場,車輛在作緊急制動時并不一定就會有制動拖印的出現,這與車輛的制動性能和駕駛員的操作性能直接相關,下雨天車輛的制動拖印也不明顯。根據制動理論知道,制動拖印的出現,并不是制動的最理想的效果,具有防抱死裝置的車輛,一般說來不會出現制動拖印。因此,沒有制動拖印并不能說沒有采取制動措施或措施不力,這一點在處理交通事故時一定要充分考慮。

1.正常情況下的制動拖印

拖印的痕跡是兩條與制動輪輪距相同的平行直線。在車輛的前后輪輪距相同的情況下,前后輪的痕跡會在局部區域產生重疊,在重疊處痕跡會加深。

在緊急制動時,制動痕跡不一定都是連續的,有時會出現斷續現象—這是由于客觀原因的作用,例如車輪軸的上下振動或制動失靈,或者由于主觀原因的作用,例如駕駛員有意識的交替踩制動踏板,避免車輪抱死。

根據制動拖印的長度可以大致計算出車輛制動開始時的行駛速度。在逃逸案件中可以確定現場中心,推斷肇事車輛的行使方向。還可根據制動痕跡的具體情況判斷肇事車輛的車況。

通常情況下,后輪的制動痕跡要比前輪的明顯,也比前輪先出現。

2.制動側滑痕跡

制動側滑是指制動時車輛的某一車輪或者全部的車輪都抱死而產生橫向滑動的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有:輪胎在制動縱向滑移時受到側向外力如側向沖撞力、側向風力、受路面不平沖擊的側向風力的作用。另外,駕駛員操作不當,造成車輛離心力過大,也很容易造成側滑。如:在彎道處車輛作曲線運動制動;為回避障礙繞行時制動減速,急回轉方向時制動。

側滑的痕跡,其最大的特征是左右兩輪的痕跡曲率發生突變。突變點就是側滑的開始,’且痕跡變寬。發生嚴重側滑時,車輛將會繞其垂直軸心作大幅度回轉,重心保持著向前移動,其回轉的輪胎痕跡如同擺線。

在一般路面制動時,車輛前后軸的車輪不可能同時抱死,其抱死的時間間隔和順序對車輛的側滑影響很大。在事故現場看到的大多是后輪側滑痕跡。這是因為駕駛員在遇到突發事件而采取緊急制動時,大多數情況是后輪先抱死。當受到側向力作用而發生側滑時,側滑本身所產生的離心力和側滑力方向相同,從而導致側滑加劇,車輛做大回轉運動

3.離心側滑印

在沒有制動力的情況下,當側向作用力大于輪胎與地面之間的橫向作用力的極限值將引起側滑。從形成原因上說,離心側滑與制動側滑有本質的區別。如果車輛轉彎時速度超過臨界值或者車輛受到側向力的作用將會引起側滑,這種情況產生的側滑一般是輪胎在接觸面上產生局部滑移,這樣一來,遺留在路面上的輪胎痕跡及其花紋就可以辨認。這一點與制動側滑痕跡有區別。

我們可以根據路面上的制動側滑痕跡和離心側滑痕跡的形態來判斷車輛在側滑或者翻車前的車速,以及駕駛員所采取的措施。

4.制動跑偏痕跡

制動跑偏痕跡是指在制動的過程中,車輛沒有按照原來的運動方向繼續作直線運動,而是不可控制地偏向一邊。產生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制動時左右兩側車輪的制動力不相同,車輛偏向先抱死或制動力大的一側。

制動跑偏的痕跡如圖4-7所示。其主要特征有:

①車輪兩側的痕跡不等長,外側短,內側長,外側有時無明顯痕跡;

②痕跡一般為一條比較光滑的弧線,沒有曲率發生突變的區域;

③通常情況下前后兩輪痕跡不重疊,后輪的痕跡向內側偏離;

④弧線曲率隨著跑偏的程度不同而變化,兩者成正比的關系。

5.車輪印

車輛在行使過程中留在路面上的反映輪胎胎面的痕跡叫車輪印。根據痕跡的實際形態可分為立體態車輪印和平面態車輪印。立體態車輪印是遺留在軟化的瀝青、砂土、泥土等軟質路面上反映輪胎花紋立體形象的痕跡。平面車輪印的出現是因為輪胎上粘附有泥土、砂土、瀝青等有色物質,因而在車輛行使過程中遺留在于凈、硬質的路面上而反映輪胎凸起花紋形態的痕跡。

車輪印的主要作用有:根據肇事車輛車輪印在肇事過程中的行使軌跡和狀態,可以分析事故發生原因、確定事故的性質、劃分事故的責任。對于逃逸事故,可以根據車輪印判斷、查找、認定肇事車輛。

五、輪胎痕跡的提取和測量

輪胎痕跡很容易受到風、雪、雨、圍觀群眾、過往車輛的破壞。遺留在死者衣物上的輪胎痕跡也會因尸體的處理和移動而破壞。被車輪輾軋而形成的皮下出血形成的輪胎痕跡,在現場勘查時難以發現。因此,在提取輪胎痕跡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潛在的輪胎痕跡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見的,很容易被忽略。在這種情況下要利用斜光、紫外線等進行觀察。

②在根據輪胎痕跡清查車輛種類、車輛型號的過程中,首先要了解輪胎的花紋、寬度。但是,僅僅依靠這些數據是不夠的,在縮小清查范圍的過程中,輪距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一定要準確地測量輪胎痕跡的輪距。沿直線前進的汽車輪胎痕跡的輪距測量,應垂直于輪胎痕跡,并從痕跡的中點測量:僅僅從一處測量輪距是不夠的,應該測量3~5處,分別測量最短、最長、中等各種長度,與“汽車規格表”作對照,找出相應的汽車。前輪的輪胎痕跡在汽車直線前進時,通常被后輪痕跡所覆蓋,所以測量前輪的輪距是很困難的。

③測量汽車輪胎痕跡的輪距,必須在與弧線的切線對應的直角方向進行測量:

此外,印在黑色、深藍色以外的有色衣服及多色花紋衣服上的模糊的輪胎痕跡,可用紅外照相顯現。

六、輪胎痕跡的鑒定與利用

1.根據現場遺留的輪胎痕跡鑒定肇事車輛

根據車輪印的形態可以推斷是自行車、手推車、汽車、獸力車還是摩托車。

自行車輪印彎度大、車印窄,兩條印痕時有絞繞。手推車兩條輪印始終平行,寬度大于自行車。汽車輪印平行,印痕寬大,直行時前后輪印重疊,后輪壓前輪,轉彎時行成四條以上印痕。

根據車輪印數量可推斷車輪數量。后三輪機動車有三條車輪印,其中兩條平行;側三輪摩托車直行時兩條平行輪印和一條圍繞一側輪印交叉出現的輪印,轉彎時可形成三條印,其中兩條相距近,且不平行。四輪以上汽車要在轉彎處尋找車輪印數來確定車輪數量。如四輪四軸汽車轉彎時形成四條車輪印。從彎內開始,第一條是內側后輪印,第二條是內側前輪印,第三條是外側后輪印,第四條是外側前輪印。

根據車輪印寬度可推定車輛種類。

a.自行車印寬度2.5~3.5cm;

b.手推車輪印寬4.5~5.5cm;

c.摩托車輪印寬8~10cm;

d.汽車大型輪胎印寬25cm左右;中型輪胎寬度15~20cm,小型輪胎10~12cm

2.汽車的輪胎痕跡的鑒定和利用

各種不同類型的汽車,由于用途、載重量的不同,汽車的輪距、軸距、安裝的輪胎數目和規格以及胎面花紋也不盡相同。因此若在肇事現場發現作案車輛的輪胎痕跡,就可以推斷出輪胎的規格、花紋和磨損情況,從而鑒別出輪胎的新舊程度及制造廠家,進一步再查尋裝配這種輪胎的汽車種類。例如,根據肇事現場左右輪的制動拖印,經過測量得出前輪輪距為1.7m,后輪輪距為1.65m,則可以推斷肇事車輛有可能是解放CA1091型載貨汽車;又如經測量得前輪輪距為1.589m,后輪輪距為1.65m,則可以推斷肇事車輛可能是躍進牌NJ1046型載貨汽車。

輪胎胎面的痕跡寬度是鑒別車輛型號的另一主要線索,各種型號的汽車所使用的輪胎規格也不盡相同。例如,解放1091型和東風1090型載貨汽車,都裝配的是9.00—20型輪胎,前面的數字代表輪胎的斷面寬度,B=9in;后面的數字代表車輪輪輞的直徑。遺留在肇事現場的輪胎痕跡,不是輪胎的斷面寬度,而是胎面的寬度A,對于9.00—20型的輪胎,斷面寬度月為9in(近似等于22.86cm)而胎面寬度A為18cm。

正常情況下,輪胎的斷面寬度大約為胎面寬度的1.27倍。例如,在現場測得前輪的痕跡寬度為1.8(相當于胎面寬度),則輪胎的斷面寬度為:

由此可以估計輪胎的規格為9.00—20。

當汽車在緊急制動時,前輪的痕跡寬度近似等于胎面的寬度,這樣就能很容易推斷出輪胎的規格。

另外,還可以根據輪胎的外徑判斷輪胎的規格。首先在車輪痕跡中尋找一個穩定的細部特征,如裂口、破損等,從這個特征出發沿車輪痕跡方向向前或向后尋找到特征重復出現的位置,測量這一段長度,所得的數據就是車輪的周長,除以圓周率即為車輪的外徑。但是要注意車輪如果出現滑移的現象則數據不可靠。然后與各種汽車的輪胎外徑、輪徑的理論數據相對照,從而確定車輛的種類。

根據車輪痕跡還可判斷車輛行駛方向。車輛在快速行駛時,因空氣的壓力差作用,常使路面的塵土形成扇形痕跡,扇形底端是車行方向。車輛經過潮濕、污穢地段時,車輪上粘上一些泥土、污物,在駛人潔凈、干燥路面時,形成顏色由深入淺痕跡,淺色一端為車行方向。汽車駛過水洼,使水向前噴濺,其噴濺的扇形展開面指向前進的方向。車輛經過松*泥土地面時,形成立體痕跡,痕型上圓弧形擦痕凸面方向為車輛行駛方向。

此外,在現場路面上經常遺有各種輪胎印跡,有時與事故現場偶合在一起,如果在現場勘查中不仔細觀察加以區別,盲目采取,就會給事故分析增加困難。因此,現場上的印跡要以車輛運動力學的觀點,分析印跡的形成條件加以鑒別。

例如B車東行、A車北行在路口相撞。在南路口有兩條由窄變寬的制動印,其方向與A車最終位置延伸出來十分相似,認為是A車的制動印是很自然的。但如果進一步分析,則可肯定此制動印與該事故沒有關系。因為從兩車接觸狀況可以判斷該事故是屬于側面正碰撞,撞擊力量通過兩車重心,A車在碰撞后被移動,所以制動印在未碰撞前的距離應與后輪距一致,在碰撞時發生突變。然而汽車在柏油、混凝土路面上行駛時,輪胎滾動所產生的氣流,使路面塵土受到前進反方的牽拉,而形成弧狀或垂柳的枝條狀。

汽車轉彎時,由于離心力的作用,尤其速度快時更明顯,這時在路面上將形成一些平行的斜線花紋,斜線向著前進方向的外側,如圖4-9所示。若能辨認前后輪的印跡,也能判斷出行駛方向。高速轉彎時由于側滑的作用,后輪在外,前輪在內;低速時是后輪印跡在內,前輪印跡在外

通過輪胎花紋的濃淡判斷汽車的運動方向;橫向花紋的輪胎是靠胎面的突出部分與路面的強大摩擦使車輪前進的,在硬性路面上花紋淡的一邊是車輛的前進方向。

看龜裂。輪胎在柔軟路面上留下的立體花紋,凹陷深而有龜裂的一側是前進方向。

看泥土側壁紋的傾斜。輪胎陷人泥土時,側壁紋成擺線的一部分,輪胎切入泥土部分的擺線向前進方向凸起。

看停車印跡。如果汽車在路面上急停車,其制動印跡重的一側為前進方向,且有時有不少土堆集在印跡前方。

3.通過印跡判斷肇事過程

事故現場輪胎印跡,不僅為尋找肇事車輛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而且也是分析肇事過程的客觀事實記錄。

1)輪胎回轉滑移的印跡特點

輪胎與地面的接觸形狀,近似為橢圓形,因而縱向滑移的印跡比橫向滑移窄。

當遺留在肇事現場的輪胎印既有寬窄變化時,則說肇事車有回轉運動。

氣壓過低或輪胎超載時,胎面向底彎曲,即產生所謂的橋式效應,大部分荷重加在胎面的兩側,形成兩條粗而重的印跡。

氣壓過高或輪胎載荷較小時,胎面向外彎曲,只有中間部分輪溝著地,印跡變窄,從而溝槽數減少。當汽車轉彎受橫向力作用時,載荷轉移到外側輪胎,特別呈在輪胎氣壓不足時,變形更為明顯,如圖4-14c)所示。而內側輪胎載荷變輕,變形。

所以在汽車轉彎時,外側輪胎印跡重而寬,內側輪胎印跡輕而窄。

另外,在汽車緊急制動時,汽車的荷重由后輪向前輪轉移,使前輪的印跡兩邊重中間輕,后輪印跡變窄而輕

2)制動拖印開始點和終止點的確定

制動拖印的長度是推算肇事車碰撞速度最常用的參數,但是制動拖印的開始點和終止點通常是不清晰的,實際在出現明顯拖印以前輪胎已抱死,

為了準確地判斷制動拖印的開始點,觀察人員可離開拖印一小段距離,并與拖印成一條線;請一名助手站在拖印的起點外。然后,觀察人員放低上身觀察路面上顏色的變化,助手在觀察人員的指揮下,在路面突然變暗處,用粉筆做出記號,這樣反復多次,即可找出制動拖印的開始點。另外一種方法是利用刮痕標記判斷,因滑動車輪經常將小石塊等剝落,并在原來的位置上留下一個指示標記。

拖印終止點一般容易識別,車輛沒有離開時,可用停止位置確定,如離開暗斑尾端就是終止點,或者在滑移結束時,聚集在輪胎花紋中的泥灰、胎屑留在終端也可識別。

3)拖印中的間隙處理

引起拖印制動中存在不連續的斷續間隙的原因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由于后軸輕載和道路不平,使車輛跳躍而造成的,這種斷續間隙很短,數量較多。因車輛每次跳躍前后的制動力很大,這樣可抵償車輛的離地時間,故可看成一個整體的計算拖印的長度。另外一種是由于制動的釋放和再制動引起的斷續間隙,這種間隙少而長,應單獨計算。

4)根據制動的轉折判斷碰撞點

汽車的正面碰撞、迎頭側面碰撞和斜碰撞多數要采取緊急制動措施,這與追尾碰撞中的被撞車不同。碰撞后車輛均要改變原來的行使方向而出現橫向滑移,而在路面上留下明顯的印跡轉折,根據這一特點,就可以清楚地確定碰撞點,

顯然,碰撞點應在前輪印跡轉折點D之前的前懸距處。轉折后的印跡,由于有橫向滑移,故較轉折前略為寬一些。此外,碰撞車輛受到極大的沖擊力,擋風玻璃碎片等拋到碰撞點前方。

5)前后輪印跡重疊的特點

在施加制動后,若汽車直線運動,則前后輪的印跡發生重疊。由于汽車在緊急制動時荷重將從后輪向前輪轉移,這樣前輪的印跡變得窄而輕,

前后輪印跡重疊,且無法分辨哪是前輪,哪是后輪遺留下的印跡時,拖印的長度,實際應等于印跡的全長減去軸距。

6)根據兩個車輪的印跡形狀判斷碰撞姿勢

同類車碰撞時,車輛受到向上的回轉力作用,使車體的后部都抬起,前部壓向路面,

因此碰撞后的前輪印跡變濃而中、后輪印跡變淺,甚至全無。

車身低的轎車和車身高的貨車碰撞時,轎車要鉆到貨車的下部。這樣,轎車的前輪受壓印跡變濃,后輪懸起印跡消失,而貨車這一方,受轎車的上抬作用,使靠近碰撞部位的輪胎印跡變淺或消失,而使其遠離碰撞部位的輪胎印跡變濃。

7)制動跑偏和側滑印跡

有的汽車肇事并非由于駕駛員采取制動措施不及時,而是由汽車本身的側滑或制動跑偏,使其失去控制,從而沖人對方車輛行使的車道,沖人人行道或慢行道而發生碰撞事故。有的甚至沖出路基乃至邊溝,或撞擊路緣石等而造成翻車事故。

所謂制動跑偏是指制動時,原來期望汽車先做減速運動直至停止,但汽車卻自動地向左或向右跑偏。這種現象多數是由于車輛的技術狀況不正常,制動力不均而造成的。制動跑偏時,輪胎遺留在路面的印跡,

其特點是各個車輪的印跡均是一條比較圓滑的弧線,沒有曲率發生突變的區段。

汽車側滑是制動時。其某一軸的車輪抱死而發生橫向滑移的現象。這時汽車常發生急劇的回轉運動,這時制動系統狀況正常的汽車,在較高的車速或滑溜的路面上,也可能發生后軸側滑。

制動跑偏和側滑是有聯系的,嚴重的跑偏常會引起后軸的側滑,而易發生側滑的汽車也有加劇汽車跑偏的傾向。如圖4-22所示是汽車制動跑偏引起后軸輕微側滑時,輪胎留在路面的印跡。

前輪印跡仍屬于制動跑偏,而后軸作后輪的印跡曲率卻發生了突變,成為兩段弧線連接而成的印跡,突變點即為后軸側滑的開始點。

8)車輛旋轉運動的印跡

如果汽車行駛速度很高,路面溜滑,在緊急制動時后軸輪胎先抱死,會出現重心按直線平移的大回轉運動

9)路表面的損傷缺陷

道路表面的損傷缺陷是指那’些由于事故車輪胎以外的,其他損壞零件所造成的痕跡。這些痕跡有刮、刻、鑿痕三種。這些痕跡是說明汽車碰撞及碰撞后車輛運動的重要依據,如消音器、腳踏板、車架的某些部件,發動機、差速器外殼、懸架、拉桿、輪胎破損后的輪輞

等均有可能與路面擦碰。

①沖撞缺陷:車輛相撞造成的痕跡通常長度較短,多數由于車輛在碰撞時,巨大的沖擊力使損壞的零件撞入地面,而形成的探鑿痕,如圖4-24所示,是汽車正面碰撞時,前傳動軸萬向節被撞斷及前保險杠在地上留下的鑿痕。

如果鑿痕與車輛損壞相符,就可準確地確定車輛相撞的位置。

②碰撞后的鑿、刻、刮痕:碰撞后車輛運動過程中,損壞的零部件,車身的邊角或車輛裝飾物等與路面刮、刻而形成的。短、平、寬的刮痕可能是車身與路面大面積接觸而造成的;細而長的多是損壞零部件刮、刻所致。如圖4-25所示,車輛相撞后,被撞掉車輪后的車輛懸架裝置和車身等在地面滑移留下的刮、刻痕。留在路面的刮、刻、鑿痕常附有零部件的涂料和摩擦粉末,要認真地把路面傷痕與車體對照,反復驗證,這對確定車輛的運動路線和碰撞時的相對位置是極為有用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登錄×

驗證手機號

我們會嚴格保護您的隱私,請放心輸入

為保證隱私安全,請輸入手機號碼驗證身份。驗證后咨詢會派發給律師。

評論區
登錄 后參于評論
法律常識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