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條第一款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軍人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認定
(一)區分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與非罪的界限
判定一種阻礙軍務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一是要看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故意阻撓軍人執行職務的目的。如果屬于對軍人發牢騷、講怪話、態度生硬,或者僅有一般嘲諷、辱罵,甚至輕微的頂撞行為,行為人并不希望對方停止、變更、放棄執行職務結果發生的,不應以犯罪論處;二是看客觀上行為人是否實施了暴力、威脅手段,是否因此發生了軍人停止、放棄、變更執行職務或無法執行職務的后果。如果行為人雖然實施了某種阻撓行為,但只是軍人正常執行職務,或者對方雖然出現了停止、放棄、變更執行職務或者無法執行職務的結果,但與行為人的行為并無必然的因果關系,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二)因使用暴力方法犯本罪,致使軍人重傷、死亡的,或者犯本罪時搶奪、搶劫軍人槍支及其他武器裝備的
應當按想象競合犯處罰原則處理,即對行為人從一重罪處斷。
走私人員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邊防軍人依法緝私的,應對行為人按走私罪與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數罪處罰。
(三)區分本罪與妨害公務罪的界限
兩罪在主觀心理狀態方面是相同的,都是基于故意;在客觀方面都是以暴力和威脅方法為犯罪手段,實施了阻礙執行職務的行為。二者主體相同。都是一般主體,即可以是任何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其區別主要在于侵害的客體不同。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侵害的客體是軍職任務的正常執行活動,侵害的對象是軍人;妨害公務罪侵害的客體是社會管理秩序,侵害的對象是國家工作人員。
(四)區分本罪與擾亂社會秩序罪的界限
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與擾亂社會秩序罪的行為人在主體、主觀心態、客觀表現方式方面有相似之外,但也有明顯的區別:
(1)侵害的客體不同。前者侵害的客體是軍人的正常執行職務活動,是國防利益,后者則是社會秩序。
(2)侵害的對象不同。前者侵害的對象,必須是軍人,后者則是針對特定的機關、單位等。
(3)犯罪手段不盡相同。前者是使用暴力、威脅方法,后者的犯罪手段則是多種多樣的,如暴力襲擊、強行侵占、沖擊、哄鬧等。
(4)犯罪結果不同。前者不一定造成具體的危害結果,而后者必須是情節嚴重,使國家、軍隊、社會道受嚴重損失的,才構成犯罪。
通過上述介紹可知,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軍人依法執行職務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如果有其他相關問題想要了解,歡迎咨詢律霸網的免費法律咨詢,可以幫助你解答疑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出具鑒定意見的鑒定人是否必須出庭作證
2020-12-20衛計委處理醫療事故是多長時間
2021-01-29申請工傷認定要多久才行
2021-02-27現役軍人是否可以隨便選擇戀愛對象
2020-12-12公民應如何維護自己的榮譽權?
2021-02-15商標權質押到期未續押是否有效
2021-02-15指定住所監視居住的前提需要哪些
2020-11-16結婚自由的保護措施有什么
2021-03-16商業銀行解散的事由是什么
2021-02-21女方爭取孩子撫養權的要求是什么
2020-12-20不可抗力給退款合同有效嗎
2021-02-27未裁決的違章處理辦法是什么
2020-11-15小區景觀燈漏電致女童死亡,物業要承擔責任嗎
2021-01-13恐嚇欺騙下簽訂勞務合同是否違法
2020-12-03計件工人被裁員的怎么補償
2021-01-15調崗降薪案例一
2021-01-06員工辭退怎么賠償
2020-11-22定期人壽保險是怎么進行理賠的
2021-02-12交通意外險的投保方式有哪些
2021-03-22保險公司辦理索賠手續的程序具體是怎樣的
202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