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構成理論看“因逃逸致人死亡”行為構成故意殺人
首先我們探討該行為的主觀方面。交通肇事罪的主觀罪過無疑是過失,而對于逃逸的心理狀態,從字面看,似乎此行為既有可能是間接故意(即放任被害人死亡),也有可能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相信有他人來救助被害人)。對此,北大教授儲*植認為行為人逃逸時的心理狀態是故意(一般是間接故意)。儲認為只要我們再看看《解釋》第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交通肇事逃逸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就清楚了罪過形式,因為其他人指使肇事者逃逸能構成共犯,而過失犯罪沒有共犯,那唯一的解釋就是逃逸致人死亡行為人的心理狀態是故意[注1]。對此,我深以為然。
其次,在客觀方面行為人的逃逸行為應是不作為,不作為是指行為人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特定的法律義務,并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注2]。行為人逃逸時因為他先前的交通肇事行為(將被害人撞傷)使其負有救助被害人的義務。行為人救助義務不僅僅來源于其先咎行為,而且他還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救助義務,《道路事故處理辦法》第七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必須移動時應當標明位置)并迅速報告公安機關或者執勤交通警察,聽候處理。”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已負有救助義務,但他卻不實施這義務,而發生了危害社會的后果,明顯符合不作為犯的定義。陳*良在談到不作為犯罪時也舉例:汽車司機違章行車肇事將人撞成重傷,置被害人生命危險于不顧而倉皇逃逸,致使被害人延誤搶救時間而死亡。在本案中,先行為構成交通肇事罪,此后的不作為行為構成間接故意殺人罪,兩者之間具有牽連關系[注3]。我們暫且不去管是否構成牽連犯,但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這種不作為犯罪的性質是相當嚴重的,理論上就是故意殺人。
再次,我們再探討一下逃逸行為的侵害對象,其犯罪對象是交通肇事行為的被害人,一般而言,交通肇事的對象是不特定的,而逃逸行為的對象因為有了先行行為,所以對行為人來說已是特定化的了。所以,在犯罪對象上逃逸致人死亡的行為對象與交通肇事的對象不相同了。
第四,犯罪的客體上交通肇事與逃逸致人死亡的客體也不一致,交通肇事的客體是交通運輸的正常秩序和交通運輸的安全[注4]。但是行為人逃逸時,因為交通肇事行為已結束,所以不存在侵犯上述客體的問題,僅僅是侵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了。
綜上,我們看出來,逃逸致人死亡的構成要件方面已與交通肇事行為大相徑庭了,如此一個行為不應該構成交通肇事的加重情節,而應該另構成故意殺人罪。
逃逸致人死亡與交通肇事行為構成牽連犯,那么牽連犯的處罰原則是從一重處罰,上述兩行為也應該構成故意殺人罪。但是根據刑法理論牽連犯是指出于一個犯罪目的,而犯罪的方法、或者結果又牽連地觸犯了其他犯罪[注5]。行為人在交通肇事時因為是過失,所以根本無犯罪目的,與逃逸行為不可能出于一個目的。所以逃逸致人死亡與交通肇事行為不能構成牽連犯,而是兩個行為,兩個犯罪構成,應構成兩罪。根據罪刑相適應原則應當分別定罪,兩罪并罰。
綜上所述,如果在肇事逃逸后,受害人死亡的,應當較普通的交通肇事情況更為嚴重,相應的處罰的標準也是更為嚴厲的,如果有從犯的,從犯也應該進行處罰。如還有其他疑問,歡迎在線咨詢律霸網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軍婚不能離婚嗎
2021-01-15非法集資股東有刑事責任嗎
2020-11-09出了交通事故,有責任認定書會扣分嗎
2021-02-20侵占罪與盜竊罪有哪些不同,侵占罪告訴處理的程序是什么
2021-01-04母親再婚后兒子去世能享受贍養費嗎
2020-12-10超過可撤銷合同時效怎么處理
2021-01-06無合同的居間費用怎么上稅
2021-02-20第一次入職的就業證如何辦理
2020-11-13勞動法辭退員工怎樣賠償
2021-01-09勞動調解后用人單位拒不履行怎么辦
2021-03-02人壽保險離婚能不能分割
2021-03-25低廉團險理賠條件苛刻 7萬保單只賠2800元
2021-03-23建行被罰30萬,涉嫌什么違法行為
2021-03-03被車撞了出院再入院保險公司會報嗎
2020-12-29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14續保
2021-01-21再保險
2021-01-27農村機動地管理辦法
2021-02-16最全的土地出讓方式有哪些
2021-02-11拆遷補償不合理找律師有用嗎
202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