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應具備的條件
第一,時間上當事人知道已經發生交通事故;
第二,當事人主觀上是為逃避法律責任;
第三,已經離開交通事故現場。
只有具備上述三個條件,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否則,認定當事人離開事故現場就是逃逸難免過于嚴格,同時于法無據,于情不合。在上述案例二中何某的行為很明顯是符合上述三個條件的,應該認定其有逃逸情節,而在案例一中的古某雖然有離開現場的情節,但其主觀目的不是逃避法律追究,而是到交警部門投案自首,所以不能認定為其逃逸;在案例三中,對于李某的行為也不能認定為逃逸,雖然其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觀目的,但其不是從交通事故現場離開的。
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的情況
一是當事人不知道發生了交通事故而離開現場的,其主觀上也就沒有逃避法律責任的故意
;二是特種車輛在執行任務過程中,為履行法律職責,發生了交通事故后,駕車離開現場的。但是如果是執行完任務后又發生交通事故而離開現場的就應該認定為逃逸,原因是其法定任務已經履行完畢,其肇事后離開沒有法律依據。
三是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駕駛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而離開現場的,原因是其不構成刑法意義上的犯罪,其逃逸情節也就無從談起。
四是當事人在正要離開現場時被抓住的,不應認定為逃逸,原因是其沒有離開現場。
五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第二款“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的規定,共犯也可以認定有逃逸情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肇事人當場被抓獲,沒有逃逸成功,而指使人從現場離開,對于指使人就不能認定為交通肇事共犯,也就不存在逃逸的認定問題;相反,肇事人從現場離開,而指使人沒有來得及離開現場并被抓住,還能認定指使人有逃逸情節嗎很顯然不能,因為指使人沒有離開肇事現場,如果發生了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且該后果是因沒有及時救助造成的,指使人僅僅構成一般的交通肇事罪,對于肇事者來說則應該認定有逃逸情節的交通肇事罪。所以我們必須注意的主要問題是,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一個量刑情節,不是單獨的犯罪行為,所以犯罪有未遂與既遂的差別,而逃逸就不存在未遂的問題,只有犯罪行為才存在未遂的刑法意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出資證明書模板怎么寫
2020-12-03工商局侵權認定錯誤如何賠償
2021-01-07中秋節、國慶節超時加班違反勞動法嗎
2021-02-08訴訟離婚糾紛要多久判離
2020-12-20如何解除反擔保
2021-01-11代理合同范本
2021-02-25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的,應提供哪些材料
2021-01-04如何收養非婚生子女
2021-01-20夫妻一方與小三約定分手費,另一方可以主張返還嗎
2021-01-15市場運作房和集資房有什么區別
2021-01-16離職再入職需要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嗎
2021-02-19哪些情形可以變更勞動合同,變更勞動合同要注意什么
2021-03-10工廠私自解除勞動合同怎么維權
2021-03-13意外險的計算公式
2021-03-19意外傷害保險的賠償范圍規定是什么
2021-01-31保險中怎樣計算免賠額
2021-01-16車險理賠時投保人有哪些義務
2021-03-02保險合同簽訂要經過哪些階段
2020-12-23如何過濾保險資金投資風險
2020-12-10什么是自留地土地承包經營權
20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