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法治的社會,法律一直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保護我們的權益和義務,同時我們又有著監督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近幾年來,行政合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行政合同的出現是受到國家的法律保護的,那么到底行政合同可以訴訟嗎?
到底行政合同可以訴訟嗎?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決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征收補償協議等行政協議,是可以提出行政訴訟的。
行政訴訟程序:
1、審理前的準備
審理前的準備,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至開庭審理前,為保證庭審工作的順利進行,由審判人員依法所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的總稱。
(一)組成合議庭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由審判員或審判員、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成員應是3人以上的單數。
(二)交換訴狀
交換訴狀主要向被和原告發送有關文書。一方面,人民法院應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和應訴通知書發送被告,通知被告應訴。另一方面,人民法院應在收到被告答辯狀之日起5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10日內提交答辯狀、并提供作出具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不過,提交答辯狀是被告的一項權利,被告不提交答辯狀不影響人民法院的審理。但被告在法定時間內,不提交或者沒有正當理由逾期提供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的,應當認定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和依據,判決被告敗訴。
(三)處理管轄異議
當事人對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有權提出異議。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應在收到人民法院應訴通知書之日起10日內以書面形式提出、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受訴人民法院應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則應裁定駁回。
(四)審查訴訟文書和調查收集證據
這是審理前準備的中心內容。通過對原。被告提供的起訴狀、答辯狀和各種證據的審查,人民法院可以全面了解案情,熟悉原告的訴訟請求和理由、被告的答辯理由及案件的爭議點。人民法院如果發現當事人雙方材料或證據不全,應當通知當事人補充;對當事人不能收集的材料和證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需要主動調查收集證據。對于案情比較復雜或者證據數量較多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向對方出示或者交換證據,并將交換證據的情況記錄在卷。
行政合同里面的行政協議是行政機關和行政的這個人簽署的關于行政事情上的一些協議和責任,它和其他的合同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特殊的協議合同,是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的。
2020最新行政強制執行法全文
具體行政行為合法要滿足什么條件?
行政公益訴訟判決書怎么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仲裁案例
2021-02-16建設工程合同可以適用留置權嗎
2020-11-09土地抵押貸款去哪申請
2020-12-10稅務局能否直接申請強制執行
2020-11-13單位查閱配偶護照,是否侵犯隱私
2021-02-28工作時間摔了一跤算工傷嗎
2020-12-11行政非訴執行案件如何審查
2021-01-27隱名股東合法嗎
2021-01-24私了還需要交通責任認定書嗎
2020-11-15有限合伙人財產份額轉讓合同當事人有哪些義務
2021-02-15倉庫租賃協議
2021-02-01同居被家暴怎么辦
2021-02-07事故責任認定書丟失怎么辦
2021-01-13再婚者可否繼承前妻的遺產
2020-12-16孩子需要請保姆,男方承擔一半保姆費嗎
2021-01-01房地產中介的收費標準
2020-12-11購買飛機延誤險怎么賠償
2021-02-08人身保險合同如何簽訂
2020-12-16裝卸工跌落車下受傷是否由保險公司賠償
2020-12-23互聯網保險的優勢是什么
202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