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駕和醉駕的處罰是什么?
酒駕和醉駕的處罰分別是:
(一)酒后駕駛:
1、 酒后駕駛,暫扣6個月駕駛證,并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此前曾因酒駕被處罰,再次酒后駕駛的,處10日以下拘留,并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吊銷駕駛證。
2、 酒后駕駛營運車輛,處15日拘留,并處5000元罰款,吊銷駕駛證,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二)醉酒駕駛:
1、醉酒駕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2、醉酒駕駛營運車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重新取得駕駛證后,不得駕駛營運車輛。
3、酒后或醉酒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吊銷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二、相關知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為保障法律的正確、統一實施,依法懲處醉酒駕駛機動車犯罪,維護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偵查、起訴、審判實踐,制定本意見。
1、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血液酒精含量達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屬于醉酒駕駛機動車,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以危險駕駛罪定罪處罰。
前款規定的“道路”“機動車”,適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
2、醉酒駕駛機動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1) 造成交通事故且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構成其他犯罪的;
(2) 血液酒精含量達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3) 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駕駛的;
(4) 駕駛載有乘客的營運機動車的;
(5) 有嚴重超員、超載或者超速駕駛,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使用偽造或者變造的機動車牌證等嚴重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為的;
(6) 逃避公安機關依法檢查,或者拒絕、阻礙公安機關依法檢查尚未構成其他犯罪的;
(7) 曾因酒后駕駛機動車受過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追究的;
(8) 其他可以從重處罰的情形。
3、醉酒駕駛機動車,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公安機關依法檢查,又構成妨害公務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處罰。
4、對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被告人判處罰金,應當根據被告人的醉酒程度、是否造成實際損害、認罪悔罪態度等情況,確定與主刑相適應的罰金數額。
5、公安機關在查處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犯罪嫌疑人時,對查獲經過、呼氣酒精含量檢驗和抽取血樣過程應當制作記錄;有條件的,應當拍照、錄音或者錄像;有證人的,應當收集證人證言。
6、血液酒精含量檢驗鑒定意見是認定犯罪嫌疑人是否醉酒的依據。犯罪嫌疑人經呼氣酒精含量檢驗達到本意見第一條規定的醉酒標準,在抽取血樣之前脫逃的,可以以呼氣酒精含量檢驗結果作為認定其醉酒的依據。
犯罪嫌疑人在公安機關依法檢查時,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氣酒精含量檢驗或者抽取血樣前又飲酒,經檢驗其血液酒精含量達到本意見第一條規定的醉酒標準的,應當認定為醉酒。
7、辦理醉酒駕駛機動車刑事案件,應當嚴格執行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在法定訴訟期限內及時偵查、起訴、審判。
綜上所述,司機在最后不管是被判定為是酒駕還是更嚴重的醉駕都是以喝酒作為前提的,對于開車的人來說一點酒都不應該飲用的,所以基礎的處罰就是要對開車的合法性加以禁止,酒駕只是暫時扣留駕駛證,但是醉駕的話就必然會面臨吊銷了。
酒駕撞車怎么處理,酒駕處罰最新標準是什么?
酒駕交強險是否賠付,交強險最多能賠多少?
酒駕出車禍怎么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如何注冊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
2020-12-02環境侵權人對生態環境有修復責任嗎
2021-01-01反擔保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2021-01-01離婚時未予分割的房產,復婚后該如何認定?
2021-03-03派遣員工如何中止合同
2020-11-26以拍賣方式簽訂的合同可否撤銷
2021-01-28和房產中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
2021-02-26有簽名沒有公章的合同是否有效
2021-02-11孕婦可以申請提前解除合同嗎
2021-02-20什么情形可申請取保候審
2020-11-28社會保險能否定為勞動關系依據
2021-01-26上海主動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7解讀<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2020-12-22人壽保險公司的責任是什么,人壽保險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0-12-13保險合同變更必須采用的口頭的形式嗎
2020-12-25保險合同的方式是什么解除的?
2021-02-14生效不等于保險責任開始
2021-03-06被搶新車變舊車 保險公司該不該賠
2021-03-26交通責任認定書下來保險就可以賠款嗎
2021-02-11對方車輛全責保險公司是否應賠付
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