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貸款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超出抵押物價值重復擔?;蛘咭云渌椒?,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按照有關規定,貸款詐騙罪數額較大的標準為一萬元以上。本罪侵犯的是雙重客體,他不僅侵犯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財產所有權,而且必然影響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業務和其他金融業務的正常進行,破壞我國金融秩序的穩定。同時侵犯國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包括貸款管理制度,具有比一般詐騙行為更大的社會危害性。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詐騙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數額較大的行為。
首先,本罪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信任。所謂隱瞞真相,是指有意掩蓋客觀存在的某些事實,使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產生錯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的規定,行為人詐騙貸款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的:即行為人通過在貸款用途上作假,以騙取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信任,騙得貸款,實踐中多表現為行為人編造根本不存在的,或者情況不實的引進項目等理由,借口需要配套資金而詐騙貸款,為證實所言不虛,行為人往往拿著偽造的引資意向書,以及政府有關部門或某領導簽字申請貸款。
二、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的:即行為人使用不存在、不真實或無效的經濟合同,虛構主體簽訂的經濟合同;冒用他人名義簽訂的經濟合同;使用偽造、變造或者無效的單據、介紹信或者其他證明文件簽訂的經濟合同;隱瞞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兌現的票據或者其他結算憑證作為合同履行擔保簽訂的經濟合同;使用明知不符合擔保條件的抵押物、債權文書等作為合同履行擔保簽訂的經濟合同。另外,還有諸如雙方惡意串通,為達到貸款目的,訂立實際上不準備履行的合同,利用原來簽訂的現已失效的經濟合同,更改時間后充當新合同等等。
三、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即行為人使用編造的,不真實的證明文件,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這些文件包括:各種擔保書函,驗資憑證,印鑒;銀行存款證明,劃款證明和貼現票據;單位經營項目、經營狀況、產品市場占有率、負債率、損益表及年檢證明;質物清單和有處分權的人同意抵押、質押的證明,提供這些虛假的證明文件,目的是使金融機構相信自己有償還貸款的能力并向自己發放貸款。
四、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蛘叱龅盅何飪r值重復擔保的:即行為人使用偽造的、變造的、不存在的所有權證明,使銀行誤信自己有償還能力而向自己發放貸款,包括:偽造、變造未到期的金融票據等債權證明及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款等銀行結算憑證,機器、廠房、設備、房屋等固定資產及原材料等流動資產的產權證明。重復擔保是指,在抵押物上設置比該抵押物價值高的擔保價值,或同一抵押物重復、多次向多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作擔保,從而使擔保形同虛設。
五、以其他方法詐騙貸款的:即行為人采用上述四種手段之外的其他方式,騙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的。在實際生活中,行為人騙取貸款的手段層出不窮且不斷翻新。刑法采用這種概然性或稱兜底條款,可以適應打擊貸款詐騙罪的客觀需要,實踐中常見的有偽造單位公章、印鑒詐騙;以假幣作抵押詐騙;偽造貨物存放棧單詐騙;偽造本票和委托書騙貸款;以賄賂等非法不正當手段騙貸款等等。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任何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單位不能成為本罪的主體。
本罪在主觀方面由直接故意構成,而且行為人必須有非法占有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資金的目的。
在司法實踐中,認定是否構成貸款詐騙罪,不僅要看其是否具有前述行為之一,而且還要看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客觀上行為人實施前述行為之一的,在主觀上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則構成貸款詐騙罪。同時,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又是區分罪與非罪的重要標準,也是貸款詐騙罪與貸款欺詐的界限的關鍵。貸款欺詐通常屬于貸款糾紛,即借款合同糾紛,是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與向其貸款的個人或單位之間,因貸款活動而產生的糾紛,是因貸款人在簽訂、履行借款合同過程中,采取了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而產生的經濟糾紛。從具體行為方式來看,貸款詐騙與貸款欺詐有許多相似或相同之處。例如:編造引進資金、項目等虛假理由,使用虛假的經濟合同、使用虛假的證明文件、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蛘叱龅盅何飪r值重復擔保等等。也就是說,貸款欺詐行為也可以表現為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條列舉的五種情形。但是,在法律責任,二者有重大的差別,詐騙貸款數額較大的,構成貸款詐騙罪,須承擔刑事責任,而通過欺詐方法獲得貸款,即使數額較大,到期不能歸還,如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不能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那么如何區分貸款詐騙罪與貸款糾紛,我認為,區分的標準主要應從借款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上來分析。
非法占有的目的,屬于行為人主觀上的心理活動,往往通過其客觀行為表現出來,從行為人具體實施的客觀行為事實來判斷,某些行為本身就足以證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例如行為人使用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從金融機構獲取貸款后,攜款逃跑的,這一行為本身就直接表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某些行為本身尚不能直接表明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例如,編造引進資金的虛假理由取得貸款等等,只能間接表現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并不能直接表明行為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還必須借助相關的客觀事實來加以分析認定,至于查明行為人在實施了某種間接表明其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可能性的行為之后,還需借助哪些具體客觀事實來認定行為人主觀上確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根據不同的犯罪構成要件來加以分析。至于如何具體認定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已提出明確意見:“應當堅持主觀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既要避免單純根據損失結果客觀歸罪,也不能僅憑被告人自己的供述,而應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1、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2、非法獲取資金后逃跑的;3、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4、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5、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6、隱匿、銷毀帳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7、其他非法轉移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物業費追訴時效怎么算
2021-01-17藥品醫療事故案例分析
2020-11-09施工班組安全合同格式
2020-11-20交通事故鑒定未出能否進行民事賠償
2021-02-07監視居住會有案底嗎
2020-12-01監護人無法履行職責由誰來照顧
2020-12-01申請法官回避的時限
2020-12-16表見代理追償是否屬于侵權糾紛
2021-02-27已簽訂的勞動合同能變更嗎
2021-01-03實習期最長的是多少
2020-12-31勞動報酬糾紛是否要仲裁后訴訟
2020-12-12負債與勞動糾紛如何區分
2021-03-21保險繳費能暫停嗎
2021-03-09拼車出事故責任誰來擔
2021-02-10產品責任法律了解
2021-03-08人身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時相關事項有哪些
2021-03-24人身意外保險公司理賠
2021-02-07人身保險理賠范圍有哪些
2021-03-10保險賠償糾紛多,如何有效的解決保險賠償糾紛
2021-02-10廠房失火無保險怎么辦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