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貸款”的認定
對“貸款”的界定,人們通常都引用1996年《貸款通則》中的定義:貸款系指貸款人對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約定的利率和期限還本付息的貨幣資金。從目前商業銀行對客戶開展的授信業務來看,更普遍采用的是“信貸”的概念,即銀行為客戶提供貨幣資金或者代客承擔債務。“代客承擔債務”對于銀行而言,一旦客戶無法履約,銀行即需代客戶墊款。從銀行承擔的風險來看,為客戶提供貨幣資金(狹義的“貸款”)與代客承擔債務(承兌、擔保等)二者之間并無本質區別。筆者認為,在貸款詐騙罪的司法認定中宜采用廣義的“信貸”概念。對于行為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捏造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其作出商業匯票承兌、出具保函等債務承擔行為并導致墊款發生的,也應認定為貸款詐騙。
以采取捏造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其作出商業匯票承兌,表面上看易與票據詐騙罪混淆,實際上二者是有明顯區別的:前者的犯罪手段是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騙取銀行信用;后者則是通過使用偽造、變造的票據或作廢的票據,冒用他人的票據等手段騙取財物。
二、犯罪主體的認定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單位不構成貸款詐騙罪。而目前的貸款詐騙很多是以單位作為借款主體,單位犯罪數額總體來看也比個人詐騙要大得多,且詐騙成功率更高,給金融機構帶來損失更大,社會危害性更嚴重。因此,筆者認為非常有必要規定單位可以構成貸款詐騙罪的主體。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對于單位作為借款人實施貸款詐騙行為,且違法所得也歸單位所有的,司法中不能認定為貸款詐騙罪。為此,最高法院在《全國法院審理金融詐騙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提出:“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單位十分明顯地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簽訂履行借款合同詐騙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符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構成要件的,應當以合同詐騙罪定罪處罰。”
對于現實中比較常見的通過設立“皮包公司”騙貸,詐騙得手后轉移資產,然后通過所謂破產或重組的方式“金蟬脫殼”逃廢債務的,筆者認為,要直接以自然人實施貸款詐騙罪行為進行定罪處罰。最高法院在《關于審理單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中就明確規定:“個人為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設立的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實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業、事業單位設立后,以實施犯罪為主要活動的,不以單位犯罪論處。”
三、詐騙數額的認定
貸款詐騙罪屬數額犯,詐騙數額的認定是司法實務中的關鍵,其中,涉及到申請貸款數額、貸款人貸出資金數額、詐騙實際所得數額以及貸款人的直接損失數額等不同的數額。理論和實務中爭論的焦點基本都集中在犯罪未遂狀態下如何認定詐騙數額,對于既遂狀態,通說認為應以詐騙實際所得數額或貸款人直接損失數額為準。但在銀行信貸業務中,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要求客戶提供擔保的,在此情況下貸款人的直接損失數額與借款人實際所得數額是不一致的。另外,由于目前處置抵押物、質押物的交易市場并不成熟,抵押、質押物何時能夠變現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而且由于缺乏市場公允價格可資參照,變現后預計損失也沒有客觀的尺度,因此要準確認定貸款人的直接損失的難度往往很大。鑒此,筆者認為,司法中對貸款詐騙數額的認定宜以詐騙實際所得數額為準,在量刑時適當考慮貸款人直接損失的因素。
在確定貸款詐騙實際所得數額時,需特別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詐騙實際所得數額應以貸款人將信貸資金轉入借款人開立的存款賬戶數額為準
按照商業銀行目前通行的貸款會計操作流程,借款人需在貸款銀行開立存款賬戶,信貸資金通過貸轉存手續轉入該存款賬戶后,即完成了貸款發放流程。信貸資金轉入借款人的存款賬戶后,即已成為借款人可完全支配的財產,因此詐騙實際所得應以貸款人將信貸資金轉入借款人開立的存款賬戶數額為準。如借款人在某銀行開立存款賬戶,銀行將信貸資金100萬元轉入該賬戶,客戶通過轉賬或者提現,揮霍掉了30萬元,案發時剩下70萬元仍在客戶的銀行賬戶中。這種情況詐騙所得應認定為100萬元而不是30萬元。當然,銀行在事后可以通過行使抵銷權扣劃該存款賬戶中的資金(包括剩下的70萬元),但如果該賬戶已被借款人的其他債權人先行申請司法機關查封凍結,銀行是無法獲得優先受償的。
2.對于債務承擔類型的貸款詐騙,詐騙實際所得應以金融機構最終實際發生的墊款數額為準
前已述及,犯罪人騙取金融機構為其作出商業匯票承兌、出具保函等債務承擔行為并最終發生墊款的,宜認定為貸款詐騙,而詐騙所得則應以金融機構最終實際墊款數額為準。通常情況下,在金融機構對商業匯票作出承兌后,犯罪行為人往往持承兌匯票到另一個金融機構辦理貼現獲得資金。由于貼現所得要低于票面金額(貼現銀行按票面金額扣除到期日前的貼現利息后的余額付款給持票人),這種情況下,如果詐騙所得按貼現實際所得的資金數額認定明顯是有欠公允的。另需關注的是,如果犯罪行為人在辦理匯票承兌、保函業務時向金融機構繳納了保證金(這種情況在實務中較為普遍),由于保證金質押的物權擔保效力,金融機構在發生墊款后對保證金具有優先受償權,可通過扣劃沖抵已發生的墊款,因此,在認定貸款詐騙所得時,應在實際發生墊款數額中扣減該合同項下對應的保證金數額。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品房買賣合同草稿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2021-02-10公證書一般幾天能拿到
2021-01-20履行勞動法私企能例外嗎
2021-02-03支票背書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
2021-01-05破產和解的法律依據是什么
2020-12-01取保候審期間是否停職
2021-01-27何為“自書遺囑”
2021-02-17什么案件適合一審終審
2020-12-23婚姻糾紛狀子怎么寫
2021-02-28勞務外包的流程有哪些
2021-01-05公司解散孕婦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2021-01-06定期壽險具體有什么特點
2020-12-03擅自設立外資保險公司如何處罰
2020-12-22失業保險基金額用途有哪些
2021-03-20設立合資保險公司的條件和程序是什么
2021-01-08保險公司對牙齒的賠償標準規定
2021-03-03自家車撞自家車的話保險要賠償嗎
2021-02-11財產保險合同中給付保險賠償金須遵守哪些原則
2021-01-01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死亡后什么起停止支付
2021-03-12煤礦建筑安裝工程承包合同樣本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