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2015年12月3日晚,被告人劉某得知被害人黃某的親屬向黃某匯款數千元,于是劉某建議黃某到ATM機上進行查詢以免出錯,但黃某不識字,也不懂ATM機的操作流程,于是被告人劉某主動提出可以幫其查詢,ATM機上的操作皆由劉某完成,黃某僅需獨自輸入密碼,后劉某發現賬戶上有3100余元錢,但并未告知黃某,而是趁機點擊了轉賬按鍵,并向自己的銀行賬戶轉賬3100元,同時欺騙黃某需要再次輸入密碼才能查詢余額,黃某再次輸入密碼后,3100元錢成功轉入劉某的賬戶。幾日后,黃某發現卡內無錢,于是案發。
[法律解讀]
詐騙案件中,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是為了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而“自愿”處分財產。其基本構造是:行為人實施欺騙行為—對方(受騙者)產生(或繼續維持)錯誤認識—對方(受騙者)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或第三者取得財產—被害人遭受財產損失??梢?,處分行為是詐騙罪必有的因果關系要素,沒有處分行為則沒有詐騙罪因果關系的存在,更沒有詐騙罪的成立。但詐騙罪中的處分行為,不僅要求被害人在客觀方面有處分財產的事實,而且要求被害人在主觀方面有處分財產的意思,即被害人被騙后基于瑕疵意志“愿意”將財產交付給行為人占有的意思,否則不能成立詐騙罪,這也是欺詐型盜竊案和詐騙案區分的根本標準。
本案中,劉某之所以得逞,一是因為其利用了黃某不識字,進行了“秘密”的轉賬操作,二是對黃某進行了欺詐,讓其誤以為是在查賬,從而輸入密碼,處分了財產。盡管“秘密”的轉賬操作和欺騙黃某再次輸入密碼在本案中同等重要,但是黃某受騙后再次輸入密碼時,并不具備處分財產的意思,更不具備“愿意”將財產交付給劉某占有的意思,劉某取得財產完全違背了黃某的意志。因此,本案應以盜竊罪論處。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精神賠償最高限額是多少
2020-12-13立遺囑的程序是怎樣的
2021-02-26一審承認的事實二審不承認怎么辦
2021-03-25患病醫療期辭退如何賠償
2020-12-05購房簽合同需要什么材料,購房合同丟了怎么辦
2021-01-10二手車過戶費怎么樣計算
2020-11-17被執行人把房產贈與過戶了怎么辦
2021-02-08被贈與房產的人還能申請兩限房嗎
2020-11-19什么情形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2021-02-28被派遣的員工與用工單位的人算是同工同酬嗎
2021-02-03定期和終身壽險有什么區別
2020-11-14人壽保險的類型和條件有哪些
2021-03-20車險理賠必備常識
2021-02-28保險公司敗訴承擔訴訟費是否合法
2020-12-14撞傷行人駛離現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游客要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嗎
2021-03-15太平洋保險交滿能解除合同嗎
2021-03-10重大疾病釋義條款屬于免責條款范疇嗎
2021-02-09出口產品責任保險概念
2021-03-24保險的基本原則有什么
202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