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保證人的義務有兩項:一是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二是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也就是說,保證人的義務不僅僅是“監督義務”更重要的是“報告義務”,保證人不僅要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四項義務;同時如果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既然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就必須履行。但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卻規定,“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的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只規定了保證人不履行“報告義務”,要對其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卻沒有規定保證人不履行“監督義務”應當怎么辦。那么《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究竟追究的是保證人“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責任,還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責任?仔細研究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由于存在著立法技術上的缺憾,使得該條規定形同虛沒。
從五十五條第二款的文字表述來看,似乎僅僅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法律責任。然而,即使是按照《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的規定:
“……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也沒有辦法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為什么呢?因為“沒法可依”。這里所依之“法”,自然是實體法《刑法》,但令人遺憾的是,《刑法》中卻沒有相應的罪名,更沒有那一條具體的條文明確規定要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罪行法定”原則,也就是說“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處罰”,《刑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的行為,就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盡管其他法律規定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于缺乏實體法依據,便事實上無法追究。《刑事訴訟法》
是1996年3月17日先行修改的,《刑法》是一年之后的1997年3月14日修改的,但是后修改的《刑法》卻沒有將保證人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不能不說是立法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的失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哪些情況可以獲得刑事賠償
2021-01-02醫療事故鑒定多少錢
2021-01-02離婚后才發現原配偶在未離婚時有重婚行為怎么辦
2021-01-04銀行委托第三方催款屬于泄露隱私嗎
2020-11-27保管人承擔賠償責任條件有哪些
2020-12-15指定管轄的裁定要送達當事人嗎
2020-12-17中介有哪些價格欺詐的情形
2020-12-11村集資房可以過戶嗎
2020-12-07勞動報酬規定是怎樣的
2020-12-26投保人在投保時應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利益
2020-12-12投資者購買分紅保險應避免的“三個誤區”是什么
2020-12-19天津航空飛機延誤賠償
2021-02-03論保險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
2020-12-26被保險人精神失常自殺保險公司是否應免責
2020-11-11保險公司對無證駕駛肇事逃逸仍需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嗎
2021-01-20故意傷害被保險人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12-30投保人的義務
2021-02-27劃撥土地上房產證到期怎么辦
2021-01-27空白的安置補償協議可以簽嗎,會有什么風險
2020-11-26拆遷安置房和小產權房有什么區別
20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