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保證人的義務有兩項:一是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二是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也就是說,保證人的義務不僅僅是“監督義務”更重要的是“報告義務”,保證人不僅要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四項義務;同時如果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既然是法律規定的義務,就必須履行。但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二款卻規定,“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的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里只規定了保證人不履行“報告義務”,要對其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卻沒有規定保證人不履行“監督義務”應當怎么辦。那么《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究竟追究的是保證人“沒有履行法定義務”的責任,還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責任?仔細研究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由于存在著立法技術上的缺憾,使得該條規定形同虛沒。
從五十五條第二款的文字表述來看,似乎僅僅是追究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法律責任。然而,即使是按照《刑事訴訟法》五十五條二款的規定:
“……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也沒有辦法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為什么呢?因為“沒法可依”。這里所依之“法”,自然是實體法《刑法》,但令人遺憾的是,《刑法》中卻沒有相應的罪名,更沒有那一條具體的條文明確規定要追究保證人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實行的是“罪行法定”原則,也就是說“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處罰”,《刑法》中沒有明確規定為犯罪的行為,就不能追究刑事責任。盡管其他法律規定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由于缺乏實體法依據,便事實上無法追究。《刑事訴訟法》
是1996年3月17日先行修改的,《刑法》是一年之后的1997年3月14日修改的,但是后修改的《刑法》卻沒有將保證人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規定為犯罪,不能不說是立法技術上的一個重大的失誤。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人身遭到損害后怎么應對
2021-02-28公務員不揭發違法犯罪是否有罪
2021-01-13無效的結婚證民政局給處理撤銷嗎
2021-03-052020互聯網著作權如何保護
2021-02-16租房收定金反悔怎么辦
2020-12-10撤銷仲裁的條件是什么
2021-03-02房產證過戶了原來房產證還有效嗎
2020-11-08什么情況下應該賠償勞動者損失
2020-11-08合同變更的原因包括什么方面
2020-12-23企業承包經營合同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07遺產繼承可否跨區辦理公證
2020-12-28人身保險合同的特點有哪些
2021-03-05被保險人駕車被甩出車外死亡的保險人責任
2021-03-04外資保險公司在我國有哪些形式
2021-01-01護理保險是什么
2020-12-15欺騙誘導買保險如何維權
2021-01-18保險理賠降賠空間是怎么回事
2021-03-15分紅保險主要特點及購買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06財產保險合同的原則和形式各是什么
2021-03-20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間
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