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過當是緊急避險制度的一個重要問題。刑法第21條規定:緊急避險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必要的危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這是我國法律對避險過當行為的規定。避險過當與緊急避險同屬緊急避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具有相似性,主要體現在行為的避險性上。避險過當行為與緊急避險行為都具有行為的避險性,因而避險過當同樣具備緊急避險的某些特征如:起因條件、時機條件、正當性條件、對象條件等。同時,因為避險行為超出了必要限度而使其性質由正當合法的有益行為轉化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從而具有犯罪性。避險過當行為是一種犯罪行為,它具有以下兩方面的特征:1、避險過當行為具有主觀罪過性。避險人主觀上存在避險的正當目的,但同時也負有避免避險行為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義務。行為人疏于履行該義務致使損害結果發生,其對避險過當的結果持有放任或過失的心理態度,具有主觀罪過性。2、避險過當具有客觀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質特征,這是避險過當行為與緊急避險行為的本質區別。從客觀上講,避險行為的強度、后果已超過必要限度,給受損害的法益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從而危害了社會,違背了法律對避險行為合法化的要求①。“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是決定行為是否構成避險過當的標準。超出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構成避險過當,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如未超出必要限度造成損害就不能構成避險過當。我國刑法并未對避險過當的必要限度作出明確規定,按照目前的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必要限度的標準就是:緊急避險引起的損害應小于所保護的利益。理由是:緊急避險是兩個法益的沖突,只有犧牲較小的法益來保全較大的法益,才有益于社會,才符合刑法規定緊急避險的目的。如果被損害的法益大于或等于被保護的利益,避險行為就會失去正當性,從而構成犯罪。所有的避險行為都會涉及兩個或更多的法益沖突,如何衡量兩個沖突的法益的大小呢?法律未作出明確規定,一般而言,衡量法益大小應遵守以下原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不屬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行使的職權的是
2021-01-09個體診所助理醫師獨立執業如何處罰
2021-01-13被家暴打成輕微傷可以離婚嗎
2020-12-18什么是贍養
2021-03-01審查逮捕環節需不需要指定管轄
2020-12-06效力未定的合同類型及其效力如何確定
2020-11-12顧客在商場摔傷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2-14小孩子在商場受傷賠償辦法是什么
2020-12-11孕婦可以申請提前解除合同嗎
2021-02-20競業限制承諾書有效嗎
2021-02-26勞務派遣處理勞動合同爭議
2020-12-12人壽保險重要性及功能有哪些
2021-03-17如何理解定期壽險
2021-01-14保險合同糾紛中的法律適用
2021-03-07“過期”理賠訴訟如何判
2021-01-26保險理賠員駕車撞事主 車主趴車頭被甩開
2020-12-12吉化爆炸案理賠可能僅幾萬元 損失應由誰買單
2021-03-04超出駕證允許范圍駕車發生事故,保險公司能否向司機追償
2020-11-24免賠額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2020-12-14兼業保險代理人形式
2021-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