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合同約定了債務人需向債權人支付欠款以及利息的合同內容,從債權人的角度來講,欠款合同實際上是規定了他的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權利都是可以轉讓的,那么欠款合同能轉讓嗎?怎么轉讓?律霸小編為您整理了這篇文章,幫助您解決相關的法律問題。
一、欠款合同能轉讓嗎
欠款合同的轉讓實際上就是債權的轉讓,《合同法》規定了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只要對債務人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通知的義務履行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不必要征得債務人的同意。債務人的同意并不是這種轉讓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債權轉讓,又稱債權讓與或合同權利的轉讓,是指債權人通過協議將其債權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行為。債權在全部讓與時,受讓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合同關系的新債權人,原債權人脫離合同關系;在部分讓與時,受讓人作為第三人將參加到原合同關系之中,與原債權人共同享有債權。此時,合同權利人一方已由一人變成數人,合同之債成為多數人之債。
但是,對債權的轉讓有限制: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如撫養費等;
2、雙方當時約定權利不能轉讓;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因此,債權是可以轉讓的,也就是說欠款合同能轉讓。
二、欠款合同轉讓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1、必須有有效存在的債權,且債權轉讓不改變債權的內容。債權的有效存在,是債權轉讓的基本前提。
2、被讓與的債權須具有可讓與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9條規定,以下三類債權不得轉讓: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合同債權。包括:基于個人信任關系而發生的債權。如雇傭、委托、租賃等合同所生債權;專為特定債權人利益而存在的債權。例如專向特定人講授外語的合同債權;不作為債權。例如,競業禁止約定;屬于從權利的債權。例如保證債權不得單獨讓與。但從權利可與主權利分離而單獨存在的,可以轉讓。例如已經產生的利息債權可以與本金債權相分離而單獨讓與。
(2)、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不得轉讓的債權。當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特別約定禁止相對方轉讓債權的內容,該約定同其他條款一樣,作為合同的內容,當然具有法律效力,因而此種債權不具有可讓與性。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債權。合同法沒有明確規定何種債權禁止讓與,所以,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債權是指合同法以外的其他法律中關于債權禁止讓與的規定。
3、讓與人與受讓人須就債權的轉讓達成協議,并且不得違反法律的有關規定。
4、債權的讓與須通知債務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從這個規定可以看出,轉讓通知是債權轉讓的一個必備條件。因為沒有通知,原合同對方當事人無法知道轉讓人對合同權利義務進行轉讓。轉讓通知應送達對方當事人。
三、欠款合同怎么轉讓
1、簽訂協議。債權人與受讓人協商一致后,應當形成債權轉讓協議(參考協議附后)。
2、通知債務人。根據合同法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不發生效力。
3、有些轉讓債權的行為需要辦理有關手續。依照《合同法》第87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轉讓權利或者轉移義務應當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民法通則》第91條規定,“債權轉讓如果系法律規定應由國家批準的合同,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小編在上文已經為您詳細的介紹了有關欠款合同轉讓的法律知識。首先、欠款合同的債權只要具有可讓與性就是可以轉讓的。其次、欠款合同轉讓時需要注意四個問題。最后是轉讓的程序,包括協議、通知和辦理手續。如果您在這方面還有任何的疑問,請您來電咨詢律霸,我們的律師將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詳細解答。
追討欠款訴訟書怎么寫
欠款不還怎么判刑
欠款協議過期失效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增資擴股流程
2020-12-25合同履行后違反有關規定怎么辦
2021-01-08一房二賣糾紛該怎么做
2020-12-27定金和訂金區別,哪個可以退
2021-01-28連帶債務執行應注意什么
2021-01-15協議離婚可是男方不付孩子的撫養費怎么辦
2020-11-20夫妻財產贈與時財產歸誰
2020-12-20雙倍賠償金要滿足什么條件
2021-01-29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勞動調解組織有哪些,勞動調解協議有強制力嗎
2020-12-08施工未設置安全措施應否承擔侵權責任
2021-01-29不激納養老金是否屬勞動爭議
2021-03-04綜合意外險包括哪些
2020-12-04因天氣原因航班延誤或取消的賠償標準2020
2021-03-25申請經營旅館業的備案手續
2020-11-30非全日制用工需要交納生育保險嗎
2021-01-06對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規定是如何的
2021-01-01沒劃痕險怎么走保險
2021-02-09選擇兒童保險的原則有哪些
2020-12-20產險索賠指南
2021-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