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咨詢:
您好,朋友前年攤上個刑事案,結果家人為他申請了取保候審,繳納了1萬元的保證金,結果取保候審成功,以證據不足釋放,可事情過了近兩年,取保候審期間已滿,他本人取保候審期間沒有故意和過失犯罪,可每次去找縣公安局去要保證金,都被以各種理由搪塞,那錢是親戚朋友相信他冤枉幫他籌集的,他現在生活很困難,現在他應該怎樣要回自己的錢?
律師解答:
你好,當時應該有公安機關出具的收到憑證,可到公安局上級機關復議。
相關法律知識:
過于自信的過失
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有認識的過失。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同時又輕信能夠避免危害結果,這就是過于自信過失的認識因素。已經預見是事實,輕信能夠避免是行為人在已經預見危害結果的同時還實施該行為的主觀原因。輕信能夠避免,是指在預見到結果可能發生的同時,又憑借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相信自己能夠避免結果的發生,但所憑借的主客觀條件并不可靠。輕信能夠避免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過高估計自己的主觀能力,二是不當地估計了現實存在的客觀條件對避免危害結果的作用。輕信能夠避免又表明行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這便是過于自信過失的意志因素。這種意志因素也是不需要司法機關積極證明的因素。
過于自信的過失與間接故意有相似之處,如二者均認識到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結果發生,但二者的區別也是明顯的。從本質上說,間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對合法權益的積極蔑視態度,過于自信的過失所反映的是對合法權益消極不保護的態度。這種本質上的差別,又是通過各自的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體現出來的。首先,間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結果的發生符合行為人的意志;過于自信的過失是希望危害結果不發生,結果的發生違背行為人的意志。其次,間接故意的行為人是為了實現其他意圖而實施行為,主觀上根本不考慮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客觀上也沒有采取避免危害結果的措施;過于自信過失的行為人之所以實施其行為,是因為考慮到可以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事實上也采取了避免結果的措施。最后,間接故意是“明知”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過于自信的過失是“預見”危害結果發生的可能性。這說明間接故意的行為人認識到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較大。在此意義上說,蓋*性說是有參考意義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工廠合并會有賠償嗎
2020-12-11超市售假工商局如何處罰
2021-02-03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農資產品,是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021-03-25交通事故賠償有哪些費用
2020-11-17稅務機關可以公告送達稅務文書的情形
2021-01-02離婚協議書反悔如何處理
2021-02-28婚前協議公證費用
2021-02-16撫恤金成年子女可以享有嗎
2021-01-03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是用于支付農民工工資嗎
2021-02-07不履行裝修合同工商怎么處罰
2021-01-23簽訂勞動合同公司名稱變了還有效嗎
2021-03-04哪些情況下勞動合同不能終止
2020-11-18勞動爭議調解不成的情形應該怎么解決
2021-03-24保險事故中“第三者”的認定
2021-03-15保險理賠需多少時間才能到賬
2021-01-25存款保險費率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3-08拆遷賠償房產能強制執行嗎
2020-11-28房產公司拆遷補償能否抵減收入
2021-01-31沒有“一書四方案”就征地違法嗎,該怎么辦
2021-03-11家庭農場的土地拆遷補償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