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違約損害賠償范圍是怎么規定的?
賠償損失的范圍可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由雙方當事人約定。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和當事人沒有另行約定的情況下,應按完全賠償原則,賠償全部損失。
《合同法》第130條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以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是指財產上的直接減少。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可得利益指利潤,而不是營業額。 在實踐中,可預見到的情況千差萬別,很難把握,如果對此不加以限制,就會導致當事人亂用或者曲解“可預見”的本意。因此法律對可預見性采取了一些限制。預見性有三個要件:
(1)預見的主體為違約人,而不是非違約人。
(2)預見的時間為訂立合同之時,而不是違約之時。
(3)預見的內容為立約時應當預見的違約損失,預見不到的損失,不在賠償范圍之列。
二、什么是法定損害賠償的原則?
根據法律的規定,法定損害賠償應遵循以下規則:
1、完全賠償原則。完全賠償原則是指因違約方的違約行為而對受害人造成的全部損失都應當由違約方負賠償責任。具體包括: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積極損失與可得利益損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可見,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包括現有財產的減少和可得利益的損失。前者主要表現為標的物滅失、為準備履行合同而支出的費用、停工損失和為減少違約損失而支出的費用等;后者是指合同履行后可以取得的利益。我國《合同法》采納了完全賠償原則,體現在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2、合理預見規則。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規定,損失賠償額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根據這一規定,只有當違約所造成的損害是違約方在訂約時可以預見的情況下,才能認為損害結果與違約行為之間具有因果關系,違約方才應當對這些損害進行賠償。如果損害不可預見,則違約方不應賠償。采用合理預見規則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在交易發生時,合同當事人對其未來的風險和責任可以預測,才能計算其費用和利益,并能夠正常地從事交易活動。
3、減輕損失規則。所謂減輕損失規則是指一方違約后,另一方應當及時采取合理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否則,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減輕損失規則規定在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當事人一方違約后,對方應當采取適當的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采取適當的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減輕損失規則是依據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
由此可見,具體的賠償范圍必須根據雙方合作的實際事宜來分析的,肯定經濟賠償絕不僅限于當下給企業造成的損失,也應該計算出合同正常履行以后的情況下企業可以獲得的收益,收益和當下給企業造成的損失都是在可以要求對方賠償的范圍內的。雙方對這一點最好是自行進行約定。
合同違約金最高限額
違約金的比例一般是多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掃碼APP下載
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
首套房怎么界定
2020-12-07抄襲小說犯法嗎
2021-02-09對仲裁裁決不服的能否要求重新仲裁
2020-12-13強制執行申請書要附財產線索嗎
2021-03-22擔保合同期限有多久
2021-02-24法院能否主動引用同時履行抗辯權
2021-01-07工傷事故等級有哪些
2021-01-08在什么情況下可簽勞務合同
2020-12-27怎么確認勞動關系
2021-01-10企業和個人勞動關系如何證明
2020-11-30勞動爭議調解和仲裁分別應在多長時間內解決
2020-11-22單位沒給員工買社保發生工傷誰來賠償
2020-11-21人身意外險保險費多少錢
2020-12-07“賠款收據及權益轉讓書”是否可以作為雙方保險合同終結的依據
2020-12-05人身保險的保險標的是指什么
2021-01-02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
2020-11-16同一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同時兼營財產和人身業務嗎
2021-02-13對保險法適用范圍是如何規定的
2020-12-14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0-11-12土地流轉合同怎么填
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