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者設立的出發點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無因性理論實現對市場交易秩序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分離,其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物權行為是否需要一個原因性的目的規定(內容無因性問題),以及物權行為之效力是否取決于義務負擔行為之效力(外部無因性)……該理論并沒有將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考慮在內,并不是通過對交易中的善意第三人的保護來體現的,而是以雙方當事人的利益和意志為追求。”[1]也就是說,即便不存在第三人,無因性理論仍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僅存在的雙方當事人,也可以憑借無因性理論理順交易和產權關系。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雖然無因性理論在價值理念上強調了對第三人產權的保護,側重維護交易的動態安全,在客觀上穩定了市場交易秩序,但其本意,并不是要以解決原物所有人、出讓人和第三人產權關系為首要出發點的。其更深遠的目的還是在于豐富法律行為概念的內涵,明確交易中的多重法律關系,促進民法的體系化與科學化。
而善意取得制度從設計之始,就是以關注第三人財產安全、促進流通,保障市場交易秩序為目的和出發點的,“該制度從設計上就是以三方當事人為模型的,也即原所有人、作出無權處分的受讓人和信賴受讓人為有權處分人并與之為交易行為的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的適用使得善意第三人僅依自己對公示的信賴,便能獲得公信力的保護,得以對抗原所有權人的追及,確定的取得標的物所有權。”也就是說,善意取得制度的關注點,更多在于理順三人或多人條件下的產權關系,而對于二人關系和除產權關系以外的其他法律關系,善意取得制度并不關心也沒有其存在的意義,這就與無因性理論的出發和著眼點有很大的不同。
(二)兩者運行的機制上,存在較大的差異
無因性理論和善意取得制度,在保護第三人產權關系的運行機制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舉例分析之:假使存在原物所有權人A,出讓人B與第三人C這三方當事人,在這三者的法律關系中,A出讓其所有物給B,B再轉手將物讓與C。如果A與B的合同存在瑕疵歸于無效或者A的意思表示不真實事后行使撤銷權導致合同無效。
在采取物權形式主義的國家,根據無因性理論,A與B之間的交易存在三個合同,即一個A出賣物于B的債權合同和兩個A轉移物于B與B支付對價于A的物權合同。這三個合同,也即一個債權行為附加兩個物權行為。債權合同雖然無效或者嗣后被撤銷,但并不導致兩個物權行為的無效和消滅。因為債權合同只是之后兩個物權合同原因,物權合同才是導致物權變動的和直接原因。也因此,盡管A與B之間的債權合同無效,但物權仍發生流轉,所有權已經成功轉移到B,再通過B轉移到C。A不得對C主張原物返還的請求權,而只能基于其與B簽訂的債權合同無效而主張B返還不當得利。如果本案件只存在兩個當事人A和B,結果也是一樣的,A只能向B主張不當得利的返還請求權,而B為物的所有權人。
在采取債權意思主義和債權形式主義的國家,A與B之間合同的無效或被撤銷必然導致所有權不發生流轉的效力,A仍為物的所有權人,這時候A不僅可以向B主張不當得利的返還請求權,還可以基于物的所有權人的身份主張對物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如果B已經將物轉讓給了C,則A有權對C行使上述權利。而由于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如果第三人C與B進行交易時出于善意,支付了合理的對價,且動產已交付不動產已登記,法律就阻斷了A對C的追擊,而直接規定C為物的所有權人,A只能向C的前手B主張返還不當得利。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無因性理論主要是通過對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的劃分,規定債權行為對物權行為相互獨立,并不產生影響,因而在法律行為內部實現對第三人產權的保護,體現出更多學理性的傾向。而善意取得制度則是直接源于法律的規定,善意的第三人可以取得對物的所有權,其對法律行為如何進行劃分和作用并沒有進行判斷,也因此其對第三人產權的保護更多是一種外在性的保護,體現出更多政策性的傾向。
(三)兩者的適用范圍上,存在明顯的界限
無因性理論的適用范圍,主要是合同基于一定的瑕疵不成立或者宣告無效,或者當事人意思表示存在缺陷所導致的合同被撤銷的情形。在此種情況下,根據無因性理論能夠很好地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產權糾紛,理順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而對與無權處分的情形,無因性理論則適用有限。
關于無權處分,由于情況復雜,這里需要稍微解釋一下。一般而言,無權處分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姑且稱作“自始的無權處分”,是指出讓人在與第三人交易時沒有、嗣后也沒有取得對物的處分權,在該情況下,出讓人轉讓物給第三人的行為是否有效取決于原物所有權人是否追認,在物權形式主義的國家債權行為有效而物權行為效力待定,在債權形式主義國家則表現為合同效力待定,而合同效力直接影響到物權的最后歸屬;另一種姑且稱作“嗣后的無權處分”,是指原物所有權人與出讓人通過合同,動產交付、不動產登記已經轉移了物的所有權,出讓人合法占有了物的所有權,再將其依法轉讓給第三人。但嗣后出讓人與原物所有權人之間因為合同或者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瑕疵最終導致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在債權形式主義國家,合同的效力直接影響到物權變動的效力。先前作為有權占有的出讓人因受到與原物所有權人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的影響,突然變成了無權占有人,其與第三人的交易行為也變成了無權處分。而在物權形式主義的國家,因為有無因性理論的存在,所以不存在嗣后的無權處分的可能。
這里筆者所說的無因性理論對無權處分行為適用范圍有限主要是指“自始的無權處分”的情形。通說認為,在此種情況下,無權處分人與受讓人第三人所簽訂的買賣合同有效,但是其轉移所有物的行為效力待定,也即無權處分人與受讓第三人所簽訂的債權合同有效,物權合同效力待定。如果嗣后得到原物所有權人的追認,則物權合同有效,所有權發生轉移,由第三人取得對物的所有權;如果嗣后原物的所有權人拒絕追認,則物權合同無效,所有權不發生轉移,物的所有權仍由原物的所有權人享有。產權的歸屬最終取決于與出讓人和第三人訂立的合同毫無關系的原物所有人的意思表示,這不僅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而且對交易的安全和市場秩序的穩定造成了損害。由此可以得出,在自始無權處分的情況下,無因性理論就喪失了對第三人和交易安全的保護作用。而善意取得制度不僅適用于存在善意第三人時的原物所有權人與出讓人合同不成立、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情形,也同樣適用于兩種無權處分的情形。
另外,無因性理論對第三人的主觀構成沒有要求,善意和惡意皆可,即使是惡意第三人,基于無因性理論同樣可以獲得對物的所有權。而善意取得制度中第三人的主觀狀態必須是善意。無因性理論既可以適用于動產也可以適用于不動產,而善意取得制度主要適用于動產。
善意取得制度的關注點,更多在于理順三人或多人條件下的產權關系,而對于二人關系和除產權關系以外的其他法律關系,善意取得制度并不關心也沒有其存在的意義,這就與無因性理論的出發和著眼點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情況比較復雜,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合同終止的條件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2021-03-25沒續簽合同能賠償雙倍工資嗎
2020-12-23侵權賠償協議能否約定管轄
2020-11-23合同中怎么排除協議管轄的約定
2020-12-23哪些人屬于非直系親屬
2021-03-20合同債權債務什么時候一起轉讓
2020-12-25一個月未還款賣方能解除分期付款合同嗎
2021-02-24放棄繼承權允許撤回嗎
2021-02-01學生在外面玩水死亡學校有責任嗎
2020-12-13如何解決集體土地租賃合同糾紛
2021-02-08合同中知識產權免責怎么約定
2020-12-08無償合同中止履行需要通知嗎
2021-01-13簽訂勞務合同叫什么員工
2020-12-12已懷孕的女職工,自行離開有毒工作崗位被解聘,怎么辦?
2020-11-11車禍意外保險公司賠付多少錢
2020-11-25產品質量保險的保險范圍是什么
2021-01-16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
2021-01-20怎樣解決保險公司實際償付能力低于規定標準的問題
2021-03-14免責條款未說明被罰,保險人說明義務履行主體是什么
2020-12-26住房保險是什么,住房保險有哪些好處
2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