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為扶持和鼓勵企業發展,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企業作為納稅人應該全面收集、了解這些政策,尤其關注本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熟悉適合本企業的優惠政策的具體辦理程序,依法享受稅收優惠,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
第二,及時盤點資產申報資產損失。根據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資產損失,除稅法規定可以直接申報扣除的以外,均要按照規定的時間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交相關資料,經稅務機關審批后才能稅前扣除。企業可以自己辦理相關的申報審批手續,也可以委托中介機構辦理。需要注意的是,企業以前年度的資產損失,超過規定申請報批時間的,也可以補充辦理報批手續,經過稅務機關審批后,在損失所屬年度稅前扣除。
參考文件主要有四個:《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9]88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以前年度未扣除資產損失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772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股權投資損失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6號)。
第三,調控確認收入。企業在匯算清繳時,必須依據稅法權責發生制原則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確認收入,對于稅法與會計的差異應進行納稅調整。同時,企業還可以在不違反稅收規定的情況下,對年底前后收入進行跨年度的調控,達到提前確認收入或遞延確認收入的目的。企業還應該掌握哪些是不征稅收入,哪些是免稅收入,哪些是會計不確認收入而稅收要視同銷售收入行為。
主要參考以下政策規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有關收入的規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確認企業所得稅收入若干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75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處置資產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8]828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融資性售后回租業務中承租方出售資產行為有關稅收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13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87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政策性搬遷或處置收入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118號)和《國家稅務總局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國稅發[2009]31號)等。
第四,調控總體成本費用。與收入一樣,成本費用是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的重要因素之一,企業要按照稅法權責發生制原則進行調整和控制。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九條規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均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經在當期收付,均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也就是說,成本費用的稅前扣除不以是否實際支付為原則,除非稅法有特別規定。
企業還要掌握和理解稅前扣除的其他原則,如真實性原則、合法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合理性原則、歷史成本原則、區分經營性支出與費用性支出原則和不重復扣除原則等。
第五,管理費用的調整。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而發生的各種費用。管理費用的調整,重點要關注開辦費、業務招待費、職工工資、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等稅法有專門的稅前列支標準和范圍的費用。
主要參考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有關費用扣除的規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3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工會經費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憑據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4號)等文件。
第六,銷售費用的調整。銷售費用是指企業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它包括保險費、包裝費、展覽費和廣告費、商品維修費、預計產品質量保證損失、運輸費、裝卸費等以及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貨服務網點等)的職工薪酬、業務費、折舊費等費用。銷售費用中主要調整內容是廣告費、業務宣傳費和傭金手續費。
主要參考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有關費用扣除的規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部分行業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72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手續費及傭金支出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29號)等文件。
第七,財務費用的調整。財務費用包括利息(包括利息支出和利息收入,但不包括資本化利息)、銀行手續費、匯兌損益、現金折扣等。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八條和第三十九條對利息費用、利息資本化處理和匯兌損失有專門規定,現金折扣也允許稅前扣除。關聯方借款和個人借款利息支出,是需要考慮的主要方面。
參考文件有《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關聯方利息支出稅前扣除標準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21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投資者投資未到位而發生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9]312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777號)。
第八,稅金的調整。企業實際發生的除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以外的稅金,可以在稅款所屬期年度內稅前扣除。需要注意的是,查補的稅金也可以在所屬年度稅前扣除,但企業代開發票代繳的稅金不得由企業承擔。房地產企業按預售收入繳納的相關稅金也可以稅前扣除,《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辦法〉的通知》(國稅發[2009]31號)第十二條規定,企業發生的期間費用、已銷開發產品計稅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稅準予當期按規定扣除。由于土地增值稅清算的滯后性特點,《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房地產開發企業注銷前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9號)規定,房地產開發企業按規定對開發項目進行土地增值稅清算后,在向稅務機關申請辦理注銷稅務登記時,如注銷當年匯算清繳出現虧損,可以按照規定計算出其在注銷前項目開發各年度多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并申請退稅。
第九,營業外支出調整。營業外支出主要包括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損失、債務重組損失、公益性捐贈支出、非常損失、盤虧損失、罰款支出等。上述損失按稅法規定自行扣除或審批扣除,企業違反法律法規的行政性罰款支出不得稅前扣除,一般公益性捐贈支出在企業年度會計利潤總額的12%之內限額扣除,而2010年向上海世博會、玉樹災區和舟曲災區捐贈則可以全額扣除。
第十,各項準備金調整。稅法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提取的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包括壞賬準備)、風險準備等準備金支出,不得扣除。現行稅法只對金融業、保險業、證券行業的企業以及中小信用擔保機構等允許按稅法規定稅前扣除計提的準備金,其他企業計提的各項準備,均不得在計提時稅前扣除。
第十一,資產的調整。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企業持有各項資產期間資產增值或者減值,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稅基礎。這些資產可以通過折舊攤銷或結轉成本的方式稅前扣除。因此,稅法主要是從計稅基礎、折舊攤銷范圍和時間等進行規范。特別是長期股權投資資產和長期待攤費用,資產計稅基礎與會計賬面價值核算差異明顯,企業需要予以關注。其中,還涉及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問題。
主要參考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節資產的稅務處理、《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所得稅處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9]81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稅前扣除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國稅發[2008]116號)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80號)等文件。
第十二,境外所得納稅時要稅收抵免。居民企業應就其境內外所得在我國繳納企業所得稅,但來源于境外的所得,由于所在國已征收所得稅,我國稅法規定允許限額抵免境外征收的所得稅。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在以后五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后的余額進行抵補,具體采取分國不分項的抵免方式。此外,居民企業從其直接或者間接控制20%股份的外國企業(三層)分得的投資收益,外國企業在境外實際繳納的所得稅稅額中屬于該項所得負擔的部分,可以作為該居民企業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稅稅額,在規定的抵免限額內實行間接抵免。
對于企業從境外取得所得,因客觀原因無法真實、準確地確認應當繳納并已經實際繳納的境外所得稅稅額的,除該所得來源國的實際有效稅率低于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稅率50%以上的外,可按境外應納稅所得額的12.5%作為抵免限額。同時,對企業從境外取得的所得,凡就該所得繳納及間接負擔的稅額在所得來源國的法定稅率且其實際有效稅率明顯高于我國的,可直接以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計算的抵免限額作為可抵免的已在境外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稅額。
主要參考《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5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操作指南>的公告<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操作指南>》(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1號)等文件。
第十三,關聯交易調整。對于關聯企業,特別是境內外關聯企業之間的交易行為,由于涉及避稅的可能,稅法規定,對關聯企業之間的資產轉讓、勞務提供、資金融通等交易價格、成本費用分攤、利潤分配、資本弱化行為以及一些不合理的商業安排,企業在匯算清繳中要予以申報,不符合稅法規定減少境內應納稅額的,必須進行納稅調整。但是,對于境內關聯方之間的交易行為,只要該交易沒有直接或間接導致國家總體稅收收入的減少,原則上不做轉讓定價調查、調整。
主要參考《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的通知<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年度關聯業務往來報告表>》(國稅發[2008]114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的通知<印發特別納稅調整實施辦法(試行)>》(國稅發[2009]2號)等文件。
第十四,企業重組的調整。企業重組是指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以外發生的法律結構或經濟結構重大改變的交易,包括企業法律形式改變、債務重組、股權收購、資產收購、合并、分立等。企業年度中發生上述重組行為的,稅法規定了兩種不同的稅務處理方式,即一般性稅務處理和特殊性稅務處理。一般性稅務處理方式,稅法要求在重組當期確認資產轉讓的所得或損失;而特殊性稅務處理方式,不需要將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在資產轉移時實現,暫不確認所得或損失。但特殊性稅務處理需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如符合條件且選擇特殊性稅務處理的,應按照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備案手續。
主要參考《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處理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59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發布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的公告<發布企業重組業務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4號)等文件。
第十五,填好匯算清繳申報表。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主要反映在申報表上,所有的調整內容都要填寫在1個主表和11個附表中。11個附表又分為一級附表和二級附表,一級附表主要有:收入明細表、成本費用明細表、納稅調整明細表和彌補虧損明細表;其他均為二級附表。申報表有兩種類型,查賬征收所得稅的企業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類)》,核定征收企業填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B類)。企業將申報表報給主管稅務機關,并不意味著匯算清繳的結束,在5月底匯算清繳結束之前,企業仍可以補充調整申報。
主要參考《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國稅發[2008]101號)、《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補充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國稅函[2008]1081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做好2009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工作的通知》(國稅函[2010]148號)等文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提出管轄權異議的要求有哪些
2021-03-20第三方支付平臺有哪些法律關聯
2020-12-07事故中的重傷如何認定
2021-03-06《稅務行政處罰管理暫行辦法》及北京市崇文區地方稅務局實施意見
2020-11-11不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怎么辦
2020-11-26銀行不同意放款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2-12購買教育地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計件工人被裁員的怎么補償
2021-01-15勞動爭議業務提成算工資嗎
2021-03-21離婚訴訟中,以夫妻一方為被保險人的人壽保險應如何分割
2021-01-21了解人壽保險的訴訟時效和免責事由
2021-02-13男子猝死未查明死因保險公司要賠嗎
2021-02-28產品責任的主體有哪些
2020-12-15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關系人有哪些
2020-11-292020年航班取消賠償標準
2020-12-31保險公司監督檢查的相關規定有哪些
2021-01-23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的管理內容是什么
2021-03-22申請設立保險公司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哪些
2020-11-19淺析保險合同糾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2020-12-16同一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同時兼營財產和人身業務嗎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