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簡介】
原告張某與被告李某及貸款人王某都相識,原告是某投資擔保有限公司股東,被告因資金周轉需要,原告介紹其向貸款人王某借款10萬元,2014年1月10日,被告向貸款人出具借據約定借款期限為6個月。1月10日當天,被告與貸款人王某簽訂了《借款擔保合同》,擔保公司作為擔保人。同日,原告作為反擔保人與擔保公司簽訂了《反擔保保證合同》。被告貸款到期后,貸款人多次向被告催收貸款,被告不予償還,擔保公司未履行擔保責任,原告遂于2015年3月15日替被告清償了10萬元債務以及利息,貸款人出具了證明。內容為:“李某借王某現金十萬元整已由張某擔保人歸還特此證明證明人:王某2015年3月15日。”此后,被告一直未歸還原告上述款,故原告要求被告償還其清償款。被告辯稱:原告張某不屬于《借款擔保合同》當事人,其還款行為系自愿,原告不能取得追償權。
【分歧】
本案爭議焦點為原告不屬于借款擔保合同當事人,能否要求被告償還代被告清償的款項,存在以下兩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原告不能要求被告償還清償款,原告代被告清償的行為系原告自愿,且原告獨立于《借款擔保合同》外,不能因為清償行為而取得債權人資格,故原告不能要求被告還款。
第二種意見認為:原告可以要求被告償還清償款,原、被告之間形成了不當得利之債,原告可以要求被告返款清償款。
【法律解讀】
一般贊同第二種意見。本案的關鍵在于原告代為清償行為的性質認定及其法律效果。
一、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根據法律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一是,一方要取得利益;二是,他方要受有損失;三是,取得利益與受有損失間存在因果聯系;四是,沒有合法依據。
二、不當得利在本案中的應用
被告為受益人。被告因向貸款人王某借款十萬元,是借款擔保合同中的債務人,對貸款人有還款義務,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而替被告清償債務,貸款人出具了原告清償的借條,被告的債務因原告清償行為而消滅,被告沒有了還款義務,因此是本案的受益人;原告是受損人。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替被告償還借款,消滅了被告的債務卻增加了自己的債務,因為被告的受益而自己受損,是本案的受損人;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被告債務得以消滅,是因為原告誤將自己作為擔保人替其償還了拾萬元借款,受益與受損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沒有合法依據。原告屬于借款擔保合同外的當事人,沒有替被告償還借款的約定義務,故被告的債務能夠消滅沒有合法的根據,因此本案構成不當得利,原告可以要求被告返還清償款。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互換土地的基本條件有哪些
2020-11-13一般交通事故處理流程有哪些
2020-11-17銀行卡被騙要怎么報案
2021-01-23孤老的監護人如何指定
2021-02-06交通事故糾紛
2021-01-11集資房出售要補交什么嗎
2020-11-17婚姻關系中的共同收益包括什么
2020-12-26肺炎疫情期間辭退員工補償標準是多少
2020-12-05商業銀行授信中設置歧視性要求怎么辦
2021-01-23船舶代理費誰支付的
2021-02-12沒有要約的合同是否要執行
2021-01-19無故辭退員工賠償規定是怎樣的
2021-03-03申請勞動爭議調解,必須要提交書面的申請嗎?
2021-01-01人身保險合同
2021-03-08海上保險合同保險標的規定
2021-03-16用假手續取得保險理賠算騙保嗎
2021-02-03保險理賠流程介紹
2020-12-17失業保險基金被挪用怎么辦
2021-02-18車禍自己受傷保險公司怎么賠償
2021-03-01買保險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