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不安抗辯權相近的情況有哪些
《德國民法典》第320條〔契約不履行的抗辯〕中規定:"因雙務契約而負擔債務者,在他方未為對待給付之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但自己有先為給付的義務者,不在此限。"《日本民法典》第533條〔同時履行抗辯權〕規定:"雙務契約當事人的一方,于相對人履行債務前,可以拒絕履行自己的債務。但是,相對人的債務不在清償期時,不在此限。"從上述規定看,同時履行抗辯權實際上可產生于兩種情況:其一,雙方當事人負同時履行義務,一方未為對待給付之前,另一方得拒絕履行自己的給付;其二,一方有先為給付的義務而未為給付之前,另一方得拒絕履行自己的給付。這兩種情況都可以產生履行抗辯權,前者是最本質意義上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后者雖被學者納入同時履行抗辯權的研究范圍,但與同時履行抗辯的作用、適用規則、效果等已相去甚遠。囿于德、日兩國的規定研究同時履行抗辯權,對同時履行作擴張解釋,則偏離了同時履行的本質意義,且概念模糊,使人難以把握要領。筆者的基本思路是將第二種情況,即一方先履行、一方后履行的抗辯在先履行抗辯的題目下研究,將同時履行抗辯權與先履行抗辯權相區分。
合同應當同時履行,最早是原始社會后期物物交換的規則。你給我一物,我就給你一物;你不給一物,我物也就不給你。當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出現后,物物交換發展為買賣:你給我貨幣,我就給你物,你給我物,我就給你貨幣;你不給我,我也不給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對同時交換形態的最好描述。這樣,當事人不會因為先履行合同義務而遭受損失。這種規則(同時履行抗辯權),由買賣合同發展到其他雙務合同,并被法律所確認。同時履行交換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為這是公平的。
同時履行抗辯權成立的要件之一,是合同沒有約定,法律也沒有規定哪一方當事人先履行合同債務。英美法系的"對流條件"(concurrentconditions)與"同時履行"意義類似。當合同雙方有義務在同一時間履行其義務時,雙方的履行構成對流條件。①美國《合同法精義診解》第267條把以下情況視為對流條件的前提:第一,為雙方當事人規定了同一履行時間;第二,只為一方當事人規定了履行時間,而對另一方未作規定;第三,沒有為任何一方當事人規定履行時間;第四,規定雙方應在段期間內履行。如果合同中對履行期間作了上述規定,則任何一方當事人在對方履行其義務以前,可以拒絕履行己方的義務。②因對流條件,而拒絕履行自己的義務,與大陸法的同時履行抗辯權如出一轍。都強調雙方當事人有同時履行(對流)的義務,一方的履行(或提出履行)為對方履行的條件,雙方當事人在合同卜沒有履行次序。從理論上來看,雙方都有可能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因此,嚴格意義上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能解決對違約的抗辯問題。有的學者將擴張意義_卜的同時履行抗辯權界定為違約的救濟權。還有的學者(如王*明教授)在承認雙方的vt務同時到期時,才能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基礎上,又認為"各種違約形態均可以導致同時履行抗辯權的適用"。③筆者認為,在當事人應同時履行的情況下,行使履行抗辯權不能說成是對違約的救濟。同時履行是互為條件的,一方當事人的履行,都以對方的履行或提出履行為條件,同時履行抗辯權是雙方都可享有的權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高空墜物屬于什么傷害
2021-01-05新公司法關于股權轉讓的規定
2021-03-05<交通事故篇> 交強險和第三者責任險并存時,發生交通事故該如何賠償?(限江蘇范圍)
2020-12-19告誡制度適用哪些范圍
2020-11-24現金支票有效期
2020-11-26中止探望權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24內部仲裁員與外國仲裁機構不同的是什么
2020-11-28交通事故傷殘級別
2020-12-23家庭暴力犯罪中應該怎樣認定虐待和故意傷害
2021-01-29合同有自動續約嗎
2020-12-17開發商無證賣房子欺騙消費者怎么維權
2020-11-09勞動保護的措施有哪些
2021-01-05山東省事業人員試用期工資標準
2021-03-13勞務外包是同工同酬嗎
2020-12-22飛機延誤可以退票嗎
2021-01-31人身保險傷殘評定的內容有哪些
2020-11-30造成損失,保險公司不負責賠償的原因有哪些
2021-01-10購買新型人身保險產品大有學問
2021-01-20快速理賠需要帶什么,流程是怎樣的
2020-11-16法律對殘疾人投保是如何規定的
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