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國刑法中刑罰目的理論
刑罰目的論在西方近代刑法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圍繞刑罰目的,西方學者發表了不少見解,形成名目繁多的學說,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報應說
報應說,以刑罰的目的在于報應為主旨。報應說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家**士多德。**士多德認為,刑罰的目的在于惡報,即消除犯罪所引起的罪惡。[1]
報應觀念形成后,很快被神學化,并隨之出現了在漫長的中世紀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神意報應主義。以古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為代表人物的神意報應主義,將神的旨意作為報應的理由,認為犯罪是違反了神的命令或上天的旨意,國家對犯罪人適用刑罰是秉承神意給予報應。[2]
而近代德國哲學家康-德所則將報應說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道義報應主義刑罰觀。他認為,人是在道德的支配下不去侵害他人的權利;犯罪人侵害了他人的權利,違背了道德,因而應受到懲罰。“懲罰在任何情況下,必須只是由于一個人已經犯了一種罪行才加刑于他。……他們必須被首先發現是有罪的和可能受到懲罰的,然后才能考慮為他本人或者為他的公民伙伴們,從他的懲罰中取得什么教訓。”[3]
**爾則否認以主觀罪過作為報應根據的道義報應主義,認為犯罪是犯罪人基于自由意志而選擇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因而是一種惡害。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社會報應觀念出發,作為惡害的犯罪理所當然地應受到惡的懲罰,刑罰只不過是這種惡的懲罰的有形的體現。“犯罪應予揚棄,不是因為犯罪制造了一種禍害,而是因為它侵害作為法的法。”[4]這就是黑*爾在批判道義報應主義的基礎上所提出的法律報應主義。
(二)預防說
預防說,認為刑罰的目的在于預防將來再次犯罪。預防說源自古希臘哲學家**塔哥拉的思想。他指出:“誰要是以理智來處罰一個人,那并不是為了他所犯的不法,因為并不能由于處罰而使業已發生的事情不發生。刑罰應該為著未來而處罰,因此,再不會有其他的人,或者被處罰者本人再犯同樣的不法行為。”[5]柏拉圖和格老秀斯則表達了相同的看法。[6]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土地轉包與轉讓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05為躲電子眼噴涂車牌違法嗎
2020-12-29法律援助范圍
2021-03-16公司注銷商標是否無效
2020-11-12擔保公司搶車警察追回的案例分析
2021-03-14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是終審嗎
2021-02-18自愿離婚協議書格式是怎樣的
2021-01-19商業銀行無故拖延支付本金的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2020-11-25通過恐嚇業主承攬工程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
2021-03-16訴訟保全擔保怎么解除
2020-12-03未辦理結婚手續的財產問題
2021-03-05農村內非法買地如何處罰
2021-01-12子公司勞動關系轉移
2021-03-15勞動中受了傷該如何賠償呢?
2021-03-09投保人壽保險后輕易退保會有什么后果
2021-01-29司機座位責任險的保額是多少
2020-12-18商業、供銷系統投保貨物運輸保險若干試行規定是怎樣的
2021-02-06失能保險的給付方式是怎樣的
2021-03-18什么是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
2021-03-23離婚后保單應怎樣分割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