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立法概況
學界通說認為,人身傷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健康、身體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傷、致殘、致死的后果及其他損害,要求賠償責任人以財產賠償等方法進行救濟和保護的侵權法律制度。
我國《民法通則》已經規定了人身傷害賠償制度的基本內容,但并未對人身傷害損害賠償的性質做出明確規定,1999年《合同法》生效,其第290條確定了承運人應當將旅客“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第302條又明確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賠償責任”似乎將其賦予了“合同義務”的性質,也使得違約責任的性質從傳統的財產責任拓寬到人身責任的領域。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第六條規定“從事住宿、參飲、娛樂等經營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未經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其承擔相應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以支持。
因第三人侵權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由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有過錯的,應當在其能夠防止或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賠償權利人起訴安全保障義務人的,應將第三人作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確定的除外。”
第六條的這一規定不但確認了承運人及第三人的侵權責任,而且較為詳細地規定了關于兩方在侵權責任上的分擔問題。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五條“旅館、飯店、商店、銀行、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在前款規定的公共場所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不承擔侵權責任;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在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承擔上基本沿用了上述司法解釋第六條的規定,但對于其與實施侵權行為的第三人之間的責任分擔問題并未涉及。
綜合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旅客因第三人而造成人身傷害時,現行的法律制度給予了受害人相當寬泛的法律保障以及較為自由的保護方式選擇權,即受害人既可以選擇違約賠償請求權要求承運人承擔責任,也可以行使侵權賠償請求權,要求第三人并在一定條件下要求承運人也承擔侵權責任。但兩種請求權不可并用,承運人若作為侵權賠償義務人,只在一定條件下承擔補充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裝修合同注意事項有哪些
2021-01-23假冒注冊商標罪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1-02-19近似商標駁回復審能成功嗎
2021-01-27留置時間一般不得超過幾個月
2021-03-18兒子去世,孫子是否有代位繼承權
2021-03-07銀行監督機構從業人員需承擔哪些法律職責
2021-02-17拿別人銀行卡取錢算盜竊嗎
2020-11-12淺談醫療糾紛的防范
2020-12-24淺談美容手術醫療糾紛及其防范
2020-12-11二手汽車過戶步驟是什么
2020-12-26競業限制代簽合同的效力
2020-12-05勞動者維權要提供證據嗎
2020-11-15如何理解定期壽險
2021-01-14人壽保險的辦理和理賠途徑是什么
2020-12-30意外事故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0-12-29保險合同必須要有保險經紀嗎
2021-03-06合同訂立當天發生事故保險公司擔不擔責?
2020-12-21對內資保險公司誠信問題的深層思考
2021-03-09購買汽車保險怎么選擇銷售商
2020-12-30再保險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