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5:車輛掛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中,事故車輛的所有人與車輛掛靠單位應如何劃分責任?
侵權責任法對此未設規定。按照法理解釋,應當由車輛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車輛所有人不能承擔責任或者不能承擔全部責任時,由掛靠單位承擔補充責任。因為車輛所有人才是車輛運行利益享受者和運行危險的控制者。掛靠單位只是收取管理費,并不是車輛運行利益的享受者和運行危險的控制者,不應是第一順位的責任人。當車輛所有人不能承擔責任或者不能承擔全部責任時,法庭才應判決掛靠單位承擔補充責任,其承擔補充責任的法理依據,是存在"管理瑕疵"。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解釋為應由車輛所有人與掛靠單位承擔連帶責任。此項解釋仍有斟酌余地。
問題7:民事賠償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關系:《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傾倒、遺撒妨礙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法院根據該條作出的判決結果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責任劃分完全相反,是否恰當?
(案例:甲行車時遇到乙在公共道路上的堆放物而致害,交警部門出具事故認定書,認定甲承擔主要責任,乙承擔次要責任。甲不服責任認定,以"物件損害責任"為由訴至法院,法院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九條判決乙承擔物件損害的侵權責任。責任承擔與事故認定書相反。)
關于"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在法院審理交通事故賠償責任案件中應當如何對待,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刊登有案例。見公報2010年卷第540-544頁:葛*斐訴沈丘縣**運輸公司、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周口市分公司、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沈丘支公司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案。裁判摘要:"交通事故認定書是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作出行政決定所依據的主要證據,雖然可以在民事訴訟中作為證據使用,但由于交通事故認定結論的依據是相應行政法規,運用的歸責原則具有特殊性,與民事訴訟中關于侵權行為認定的法律依據、歸責原則有所區別。交通事故責任不完全等同于民事法律賠償責任,因此,交通事故認定書不能作為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案件責任分配的唯一依據。行為人在侵權行為中的過錯程度,應當結合案件實際情況,根據民事訴訟的歸責原則進行綜合認定。"這一案例已經明確表示法院裁判實踐對待公安機關"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的正確態度,提問中法院判決的賠償責任與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不同甚至相反,并無不當。
問題8:《侵權責任法》第五十七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如何理解"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有無具體的認定標準?
(案例:甲術后出現輸尿管斷裂,認定與乙醫院的手術有關。訴至法院,醫院在訴訟中提供了全套手術手續,均符合規定。法院如何判決?)
這里先對侵權責任法關于醫療損害責任的規定做一個介紹:
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本法廢棄醫療事故概念,采用醫療損害概念,并參考各國處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的經驗,對醫療損害賠償案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據此規定,醫療損害侵權責任之成立,須以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具有過錯為條件。有過錯即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
醫療損害責任既然屬于過錯責任,則按照本法第6條第1款關于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本應由受害患者向審判庭舉證證明醫務人員有過錯。但法律委員會和法制工作委員會認為,鑒于診療活動本身的特殊性,于發生醫療損害的許多情形,不僅患者方面往往難于舉證證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有過錯,而且醫療機構和實施診療行為的醫務人員也往往難于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無論將舉證責任和舉證不能的后果歸屬于患者方面負擔,或者歸屬于醫療機構方面負擔,均有失其偏頗。
有鑒于此,既不宜機械地按照本法第6條第1款關于過錯責任原則的規定,要求原告(患者)一方負擔證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具有過錯的舉證責任,并在原告(患者)不能舉證或者不能充分舉證證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有過錯時,作出不利于原告(患者)的事實認定,也不宜沿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證據的解釋文件對醫療糾紛案件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辦法7,要求醫療機構負擔證明自己無過錯的舉證責任,并在醫療機構不能舉證或者不能充分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時,作出不利于醫療機構的事實認定。
本法在總結人民法院裁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關于"過錯客觀化"的判例學說,專設若干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判斷過錯的客觀標準,以方便法庭正確判斷過錯,避免將舉證責任和舉證不能的后果簡單化地歸屬于任何一方所可能造成的不公正。這些判斷標準是:第55條關于醫務人員的說明義務和取得患者書面同意的規定;第57條關于一般注意義務判斷標準的規定;第58條關于"推定過錯"的規定;第60條關于醫療機構法定免責事由的規定。因此,人民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責任案件,不應適用第6條第1款過錯責任原則關于過錯舉證的一般規則,被告是否存在過錯,應由法庭根據上述條文規定標準予以認定。
第五十五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還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醫務人員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按照民法原理,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是一種特殊的委托合同關系,作為受托方的醫療機構基于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信賴和委托,處分事關患者生命、身體、健康等重大人格利益的事項,不應單憑醫療機構一方的裁量,而應當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決定權。而患者自己決定權之正確行使,又有賴于醫務人員履行說明義務。患者自主決定權是產生醫務人員說明義務之法理根據,醫務人員履行說明義務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患者一方在對病情、診療方案及其可能風險等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之下行使自主決定權。
本法基于患者自主決定權之尊重,參考國外所謂"知情同意"規則,設第55條明確規定醫務人員的"說明義務"和患者的"同意權"。本條第1款明文規定說明義務的范圍及取得患者及其近親屬書面同意的必要。第2款規定,醫務人員未履行說明義務、未取得患者或其近親屬書面同意,實施診療行為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質言之,本法將是否履行說明義務和取得患者一方的書面同意,作為判斷醫療機構一方是否存在過錯的標準。未履行此項義務,即有過錯。但為方便操作,本條第2款越過"過錯"概念,直接規定,醫療機構一方未履行此項義務,如患者受有損害,即應成立侵權責任。
須特別注意,對本條不能作反對解釋,不能誤認為只要履行了本條規定的說明義務、取得了患者或其近親屬的書面同意,就可以不承擔賠償責任。雖然履行了本條規定的說明義務、取得了患者或其近親屬書面同意,如果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實施診療活動中,未盡到本章第57條規定的一般注意義務,或者有第58條規定的情形之一,仍然應當對患者遭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六條規定:"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準,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考慮到因搶救危急患者等緊急情況,難于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的意見,特增設本條規定。第55條關于說明義務和取得患者書面同意的規定為一般規則,本條屬于例外規定。條文所謂"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據法工委副主任王*明在法律委員會上的說明,是指患者不能表示意思且難于取得患者近親屬的意見。例如汶川大地震,許多從廢墟挖出的重傷員已經生命垂危、神志昏迷,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思,且難于聯系、找到其近親屬以征求其意見。這種情形,依據本條規定,應當經醫療機構負責人(醫院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醫療隊負責人)批準,對處于生命垂危狀態的患者實施救治措施。
按照本法的立法思想,是否接受診療及接受何種診療方案,取決于患者自己的意思,在患者自己不能表示意思時取決于患者近親屬的意思,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違反患者或者其近親屬的意思而實施診療行為。如果患者明確表示"不同意"救治,或者患者不能表達意思時其近親屬明確表示"不同意"救治,則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借口"緊急情況"而強行實施救治措施。在某種意義上,為所謂"消極的安樂死",留下可能性。體現了對"患者自己決定權"的充分尊重,值得注意。
第五十七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本條是關于一般注意義務的規定。民法理論將注意義務區分為一般注意義務與特別注意義務。第55條規定的說明并取得書面同意的義務,屬于醫療活動中醫務人員應履行的特別注意義務。醫務人員按照第55條規定履行了說明義務并取得患者或其近親屬書面同意之后,于實施診療行為時還必須履行一般注意義務。
值得注意的是,本法未采用"專家的高度注意義務"或者"高度注意義務"這樣的概念,而采用了"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這樣的表述。條文采納一些常委的建議,將原文"注意義務"改為"診療義務"。"注意義務"概念與"診療義務"概念,是種概念與屬概念的關系。所謂"診療義務",亦即醫務人員在實施診療行為時應盡的注意義務。"診療義務"概念,強調醫療服務領域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必須履行的注意義務的行業特點,可以方便醫務人員理解和裁判實踐中法官進行判斷,有其意義。
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審議中,又有常委建議本條增加"當地的醫療水平"作為判斷標準。法律委員會研究認為,如果本條增加"當地醫療水平"作為注意義務的判斷標準,則在許多醫療損害案件中,被告醫療機構均可以"當地的醫療水平"低于"當時的醫療水平"作為抗辯理由,否定診療活動中存在過錯,進而否定侵權責任之成立,最終使遭受損害的患者不能獲得賠償,背離本法保護患者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因此,法律委員會決定不采納此項建議,仍堅持以"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注意義務",作為判斷是否存在過錯的統一標準。
第五十八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纂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在此前的裁判實踐中存在這樣的情形,法庭在查明被告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顯然違反有關診療規范,或者有隱匿有關病歷資料甚至偽造、纂改、銷毀有關病歷資料的事實之后,卻仍然認定醫療機構不存在過錯或者采納所謂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鑒定結論,作出被告醫療機構不承擔侵權責任的判決。法律委員會和法制工作委員會認為,按照民法原理及本法立法思想,違反有關診療規范,或者隱匿有關病歷資料甚至偽造、纂改、銷毀有關病歷資料,這類行為本身即是過錯。這種情形,法庭應當直接根據"違反有關診療規范,或者有隱匿有關病歷資料甚至偽造、纂改、銷毀有關病歷資料"的事實,認定被告醫療機構有過錯,既不應要求原告證明被告有過錯,亦不得許-可被告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基于上述考慮,專設第58條。
須特別注意,第58條所謂"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屬于不允許被告以相反的證據予以推翻的過錯推定(irrebuttablepresumptionoffaultorirrebuttablepresumptionofnegligence),而與通常所謂"過錯推定"不同。現代民法上的"推定",屬于一種技術性法律概念。是立法者于制定法律規范時預先作出的"假定",即基于法定的某種事實之存在,而"假定"存在另一種事實。民法上有兩種"推定":一種是許-可被推定人以反證予以推翻的推定(rebuttablepresumption);一種是不允許被推定人以反證予以推翻的推定(irrebuttablepresumption)。
二者在法律條文表述上有明顯區別。第一種過錯推定,即許-可被推定人以相反的證據予以推翻的推定,法律條文通常表述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如本法第85條、第88條和第90條的規定。第二種過錯推定,即"不可推翻的過錯推定",如本條規定,在法律條文表述上僅規定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為有過錯"。第二種過錯推定,嚴格言之,不是真正的推定,實際是立法者預先作出的"直接認定"而非"假定",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另一個技術性概念"視為"。
所謂"視為",是法律的直接認定,不允許被告推翻此項認定。例如合同法第158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買受人怠于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依據本條規定,法庭查明買受人未在"檢驗期間"向出賣人發出"質量異議通知",即應作出標的物質量符合約定的事實認定,并駁回買受人關于標的物質量不合格的主張(或抗辯)及進行質量鑒定的申請。本條所謂"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亦是如此。法庭一經審理查明,本案存在條文規定的三種法定情形之一的,即應認定被告醫療機構有過錯,并駁回被告醫療機構關于不存在過錯的主張(或抗辯)。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本條何以不采用"視為"概念,明文規定"視為醫療機構有過錯"呢?這是因為,在民法立法習慣上,"視為"用于"客觀事實"的認定,即基于某種"客觀事實"之存在,而直接認定另一種"客觀事實"之存在;"推定"用于"主觀事實(狀態)"之認定,即基于某種"客觀事實"之存在,而假定某種"主觀事實(狀態)"之存在。本章雖然采取了"過錯客觀化"的判斷方法,但并不改變"過錯"仍然屬于"主觀心理狀態"的本質。法律條文不用"視為醫療機構有過錯",而用"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是民法立法習慣使然。于此有必要特別提及,在法律委員會審議中,主持審議的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胡*生即已指出,本條所謂"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不同于本法第6條第2款所謂"推定過錯",而是"直接認定"。
現在回到提問。第57條規定"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有無具體判斷標準?可以肯定,沒有具體判斷標準。具體案件審理中,法庭應當結合案情考慮當時的醫療水平進行判斷,遇特殊案件難于判斷時,可以委托醫學和臨床權威專家,就該案病情"當時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提供咨詢意見。這種情形,是請專家告訴法庭據以判斷過錯的標準,而不是代替法庭判斷被告有無過錯。
提問中所舉案例:患者"術后出現輸尿管斷裂",不能僅根據"醫院在訴訟中提供了全套手術手續,均符合規定",就認定被告醫院"沒有過錯"。因為,本法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應當認定醫療機構"有過錯"(第58條第1項),此項規定不能做反對解釋。絕對不能說,被告只要"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就沒有過錯。這種情形,判斷被告醫院是否存在過錯,還是要以第57條的一般注意義務為判斷標準,即看被告醫院是否盡到"當時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
問題9:最新《民事訴訟法》對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民事案件案由規定》有何影響?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當然對司法解釋產生影響。至于有何影響,取決于最高法院的理解。
問題10:侵權損害賠償糾紛中,因夫或妻一方的行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是否一律確定為夫或妻一方的個人債務?
取決于家庭財產制屬于共同所有制抑或分別財產制。如屬于共同財產制,一方侵權行為致他人損害的賠償責任,應當認定為家庭債務;如屬于分別財產制,且對方知道的,應當認定為一方個人債務。
以上解答僅供參考。謝謝。
注釋:
1參見[日]園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趙-莉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303頁。
2同上,園谷-峻書,第300頁。
3同上,園谷-峻書,第302-303頁。
4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5行政訴訟法第67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第68條:"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由該行政機關或者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在的行政機關負責賠償。"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修正案》將在本月26日至30日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進行第三次審議通過。
7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法釋〔2001〕33號)第4條:"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8)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景區氫氣球失控母子墜亡由誰承擔責任
2020-11-24簽諒解書需要注意什么
2021-02-05多少周歲算童工,雇傭童工怎么處罰
2021-03-26交通事故同等責任賠償
2021-02-17保密協議范本怎么寫
2021-02-12單身不想結婚,可以收養小孩嗎
2021-03-22贍養人負有哪些贍養義務?
2020-12-21訴訟離婚由哪個法院管轄,離婚訴訟途徑有哪些
2021-02-26道路施工占住商戶有賠償嗎
2021-02-20房屋未過戶,房屋征收補償歸誰所有
2021-02-06房地產轉讓管理辦法
2021-01-02工會成立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1宜昌市員工離職補償金標準
2021-01-20代替打印的遺囑是否有效
2021-01-15交通事故訴訟是起訴司機還是保險公司呢
2020-11-20被保險人在投保后應該承擔哪些義務
2020-11-18保險受益權問題研究
2021-03-12保險受益人有哪幾種?
2021-03-15出讓土地的房子要開自建證明嗎
2021-02-22門面房拆遷補償費用主要有幾項
2020-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