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格權的尊重,對私權的充分保護是現代民法的原則之一。自《民法通則》頒布以來,人民法院受理了大量有關人身權的損害賠償案件。在此類案件中,賠償項目及標準決定了人身侵權受害方所能得到的賠償數額,也體現了人身權所受到的保護程度。
分析我國目前有關此方面的法律,在法律層面上對賠償項目作出規定的有四個法律,即《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質量法》與《國家賠償法》。以上四個法律中:1、醫療費、誤工費、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此四個項目是共同的;2、殘疾賠償金及死亡賠償金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國家賠償法》規定的項目,《民法通則》與《質量法》都未列出;3、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自助費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僅有的項目;4、《國家賠償法》規定了死亡補償金及殘疾補償金的標準。可見,此四個法律在賠償項目規定上不一,且除《國家賠償法》都未規定賠償標準。
此外在法律層面上對賠償限額作出規定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及《海商法》。
除以上列舉外,我國尚有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對賠償項目及賠償數額作出規定,以時間先后順序排列如下:
1、《國內航空運輸旅客身體損害賠償暫行規定》(國務院令28號)(以下簡稱"國內航空")
2、《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國務院89令)(以下簡稱"道路")
3、《關于審理涉外海上人身傷亡案件賠償的具體規定》(最高院審委521次會議通過)(以下簡稱"涉外海上")
4、《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規定》(1994年8月13日國務院批準)(以下簡稱"鐵路")
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3號)(以下簡稱"觸電")
6、《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國務院351號令)(以下簡稱"醫療")
7、《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7號)(以下簡稱"精神")
以上規定中有行政法規、司法解釋、規章,"國內航空"和"鐵路"未規定具體項目但規定了賠償限額;"精神"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其余的對賠償項目及標準都作了規定且有具體的計算標準,但卻不盡相同,有的甚至差別很大。特別是在死亡補償金與殘疾補償金及未成年人撫養至幾歲有較大差異:
1、死亡補償金:"道路"規定死亡補償金是補償十年,"觸電"規定補償二十年,都按事故發生地平均生活費計算;而"涉外海上"規定按"死者生前的綜合收入水平計算的收入損失{收入損失=[(年收入一年個人生活費)×死亡時起至退休的年數+退休收入×10]。以上其它文件未規定死亡補償金項目。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網絡侵權如何判定侵權行為地
2021-01-28行政機關可以處理不履行行政協議義務行為嗎
2021-02-13租房合同到期后有優先居住權嗎
2021-02-09資產的變現能力叫做什么
2021-01-07有交通事故逃逸未遂嗎
2020-12-272020年山東省各市消費者投訴協會電話及聯系地址是什么
2021-01-14實際住房面積比老宅基證面積小怎么辦
2021-01-30交通事故鑒定要準備什么材料,怎么選擇鑒定機構?
2021-01-15新交通法規之實習期間上高速的規定是什么
2020-12-28哺乳期不同意調崗要如何處理
2021-03-04調崗后沒采用書面形式但員工已就崗,什么時候提出異議有效
2021-03-16拒付加班工資屬勞動爭議嗎
2021-01-07酒后駕車意外保險可以賠償嗎
2020-12-20學生幼兒意外傷害保險有哪些規定
2020-11-25產品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有哪些
2021-03-05保險欺詐可以行政仲裁嗎
2020-11-07保險理賠沒有工資條怎么辦
2021-01-26保險產品誰打造
2021-01-27投保人駕駛無證車輛身亡 保險公司拒絕賠償
2021-03-03主責第三者險賠償醫藥費嗎
202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