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犯中易混淆問題的司法認定有哪些
一、共犯教唆犯與獨立教唆犯
傳統觀點往往側重于強調教唆犯的從屬性,教唆犯依賴與共同犯罪而存在,教唆犯的定罪量刑也取決于教唆者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從屬性確實是教唆犯的一般屬性,但不可忽視的是,教唆犯還具有獨立性,從屬性與獨立性是統一于教唆犯概念之中的。我國刑法第29條對教唆犯的規定就體現了這種統一性。刑法第29條第1款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它在共同犯罪中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二、教唆行為與教唆犯
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因此,有人認為: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唆使他人犯罪的行為,就是犯罪并構成教唆犯。這種理解實際上是將教唆行為與教唆犯混為一談,將教唆犯看成是教唆行為所導致的必然且唯一的結果,這是不正確的。雖然一般情況下,行為人只要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就構成教唆犯,但也存在例外情況,現總結如下:
第一,教唆犯中的被教唆者指的是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若被教唆者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則屬于間接正犯范疇,不再屬于教唆犯的討論范疇。根據間接正犯的理論,被教唆者的實施行為應視為教唆者的行為,教唆者應按照被教唆者的全部犯罪行為定罪量刑。
第二,刑法分則對有些特定的教唆行為已經單設罪名的,教唆者應依據刑法分則的具體規定定罪處罰,而不能根據總則定教唆的罪名的教唆犯。例如,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應以刑法第353條教唆他人吸毒罪論處;慫恿、引誘他人賣淫的,以刑法第359條應以引誘(幼女)賣淫罪論處。
第三,行為人同時構成總則中教唆犯和分則中傳授教唆方法罪的,從一重罪論處。
第四,行為人在一個案件中既有教唆行為又有實施行為,應認定為普通共犯而非教唆犯。因為教唆犯的實質就是本人不親自實行犯罪,而唆使他人實施犯罪。所以,教唆犯只能是單純的教唆,倘若還有共同的實施行為,則與被教唆者構成普通共犯。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于“教唆犯中易混淆問題的司法認定是什么”問題進行的解答,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外國投資者可以投資負面清單中禁止領域嗎
2021-01-07民事排除妨害怎么強制執行
2020-12-14夫妻離婚后因為共同債務發生糾紛怎么處理
2021-02-20家庭暴力如何認定,家庭暴力的認定方法
2020-12-17是否在保密或競業限制協議執行期
2021-02-06勞動關系轉移單需要注意的問題
2021-03-24房屋中介欺詐應該如何處理
2020-12-31辦理抵押登記可以只用房產證和身份證嗎
2020-12-29由家屬代簽解除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3-25員工簽勞務合同有什么風險
2020-12-01實習期滿工傷 未簽合同的賠償
2020-12-09勞動調解用人單位可以不到場嗎
2020-11-29保險合同不能解除的條件
2020-11-16少年摔了一跤死了 保險公司卻不肯賠付
2021-01-26車輛未按時年檢保險公司一定不用賠償嗎
2021-03-11發生交通事故保險公司應承擔被保險人的連帶責任嗎
2021-02-13員工自愿放棄上保險后悔了上訴法院
2021-01-07保險法釋義第一百零四條是怎樣的
2020-12-26保險費的征集方式有哪些
2020-12-30什么叫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