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于2003年1月1日經招聘進入某服裝公司擔任部門經理,雙方簽訂了2003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5年期勞動合同。2006年2月公司接到員工舉報,反映張某在外開辦了一家與現公司具有競爭性質的公司,公司經調查證實后向張某指出,根據公司規章制度,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根據規定予以解除合同。張某辯解無力,就丟下一句話:“你們看著辦吧”。公司3月底交給張某一式兩份《人事通知書》,寫明解除與張某的勞動合同,并要求張某簽字,一份給張某,一份留存公司。
張某在《人事通知書》上簽字確認,并辦理了移交手續后就離開了公司。但公司人事經理卻忘了給張某開具退工單,直至6月初經張某催促,人事部才開具了退工單。
7月底張某向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以某服裝公司無故辭退為由,要求其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等請求。
庭審調查
庭審中,某服裝公司辯稱其在2006年3月底已告知張某解除雙方勞動合同,張某在2006年7月底才申請勞動仲裁,已經超過了勞動法規定的仲裁時效。
張某則認為,他是拿到退工單后才申請仲裁的,沒有退工單說明單位還沒有解除勞動關系,勞動仲裁時效應當從拿到退工單之日起算。
仲裁結果
區仲裁委員會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認為,根據有關規定,當事人應當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的60日內申請勞動仲裁。本案當事人張某在2006年3月收到了公司出具的解除勞動合同的《人事通知書》,從這份文書的內容上應當知道雙方的勞動關系已經解除。如果認為公司的這種行為是侵犯了自己的權益,則從該日起就應“知道”,而且張某即可憑借手中的《人事通知書》申請勞動仲裁。解除勞動關系和辦理退工手續是兩回事。因此本案的勞動仲裁時效應從2006年3月起算。裁決結果,因超過仲裁時效,對張某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專家點評
本案的爭議焦點是申請勞動仲裁時效的起算點究竟從何時計算?公司在向張某送達《人事通知書》后,張某就應當知道雙方的勞動關系已經解除。如果對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有異議,說明雙方實際上已經產生了矛盾,張某完全可以憑借手中的《人事通知書》申請勞動仲裁。退工單僅僅是雙方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后辦理退工手續產生的憑證,不是解除勞動合同的唯一憑證。因此,張某以退工單收到時間作為申請勞動仲裁時效的起算時間,顯然是錯誤理解。不過,張某如果提出公司延誤退工造成無法及時就業、要求賠償損失的請求,那就另當別論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無固定期限合同員工可以拒絕解雇嗎
2021-01-01交通事故神經性損傷能鑒定嗎
2020-12-25工商部門的行政處罰處理要多長時間
2020-12-29法院能強制執行贍養費嗎
2021-01-09父親被判刑,家人可以申請低保嗎
2021-01-19汽車追尾事故如何處理
2020-12-26特殊情況遺產如何分配
2021-02-17查封、扣押期限的規定
2020-11-15主合同無效補充合同有效嗎
2021-03-22學生兼職是雇傭關系嗎
2020-12-30和房產中介打交道要注意什么
2021-02-26二次固定合同到期終止怎么賠償
2020-12-12試用期后降薪違法嗎
2020-12-16實習期記滿12分該怎么辦
2021-01-04人壽保險的基本概念和原則是什么
2021-02-20壽險合同成立之后能否變更
2021-01-04人壽保險應該如何理賠,壽險理賠需要的材料是哪些
2021-02-01人身意外險能稅前扣除嗎
2021-03-22飛機延誤兩小時怎么賠
2021-02-04附贈人身保險合同的法律分析(一)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