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人民政府令第34號
嘉興市軍人撫恤優待實施細則
《嘉興市軍人撫恤優待實施細則》已經六屆市政府第1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發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長:李衛寧
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嘉興市軍人撫恤優待實施細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完善軍人撫恤優待制度,根據《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
浙江省軍人撫恤優待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軍人的撫恤優待,實行國家保障與社會優待相結合的原則,保障軍人的撫恤優待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確保撫恤優待對象的撫恤補助、社會優待與撫恤對象自身勞動收入及其它合法收入總和不低于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第三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以下簡稱現役軍人)、服現役或者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復員軍人、退伍軍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享受生活補助的參戰和參加核試驗軍隊退役人員以及現役軍人家屬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依照本細則的規定享受撫恤優待。
第四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其它經濟組織以及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公民,都應當依照本細則,履行各自的軍人撫恤優待責任和義務,關懷、尊重撫恤優待對象,開展各種形式的擁軍優屬活動。
第五條 軍人撫恤優待所需經費除省財政安排外,市本級仍按嘉政辦發〔2003〕68號文件規定由區級財政承擔,各縣(市)由縣(市)財政承擔。軍人撫恤優待經費實行專款專用,并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鼓勵社會各界和個人對軍人撫恤優待事業提供捐助。社會捐助資金按照國家、省和市有關規定管理、使用。
第六條 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全市撫恤優待工作,負責指導、檢查和督促《條例》、《辦法》和本細則的全面實施。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撫恤優待工作。
第七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在軍人撫恤優待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死亡撫恤
第八條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依法對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以下簡稱“三屬”)給予撫恤。
第九條 “三屬”由戶籍地民政部門憑批準、確認機關證明分別核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證明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因公犧牲證明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病故證明書》,其一次性撫恤金標準、享受對象和持證人順序按《條例》、《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三屬”,由其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核發定期撫恤金:
(一)父母(撫養人)、配偶無勞動能力、無生活費來源,或者收入水平低于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
(二)子女未滿18周歲或者雖滿18周歲但因上學、殘疾、
喪失勞動能力而無生活費來源的;
(三)由烈士、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生前供養的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或者雖滿18周歲但因上學而無生活費來源的。
第十一條 享受定期撫恤金的烈士、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的配偶再婚的,在其繼續贍養或者撫養該軍人的父母(撫養人)或者子女期間,應當繼續對其發放定期撫恤金。
第十二條 未享受定期撫恤金的烈士、因公犧牲軍人、病故軍人的父母(撫養人)、配偶,固定收入水平低于當地定期撫恤金標準的,本人可以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確認后,按定期撫恤金標準予以補足。
第十三條 “三屬”的定期撫恤補助標準,家居城鎮和農村的,分別以當地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基數,按照不同的比例確定,具體標準為: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分別按110%、105%、100%發給。
第十四條 享受定期撫恤金的“三屬”病故的,對其家庭增發6個月其原享受的定期撫恤金,作為喪葬補助費,同時注銷撫恤優待證件,并從死亡后的第二個月起停發定期撫恤金。
第十五條 對依靠定期撫恤金生活仍有困難的“三屬”,本人可以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確認后,可以給予臨時性生活補助。
第三章 殘疾撫恤
第十六條 現役軍人殘疾被認定為因戰、因公或者因病致殘,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的,退出現役后,由其戶籍地民政部門按《條例》、《辦法》和本細則的規定享受撫恤優待。
第十七條 殘疾軍人退出現役或者向政府移交,必須自軍隊辦理了退役手續或者移交手續后60天內,向戶籍遷入地的民政部門申請轉入撫恤關系。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必須進行審查、登記、備案。審查的材料有:《戶口簿》、《殘疾軍人證》、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或者武警后勤部衛生部、武警邊防部隊后勤部、武警部隊消防局、武警部隊警衛局)監制的《軍人殘疾等級評定表》或者《換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申報審批表》、退役證件或者移交政府安置的相關證明。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應當對殘疾軍人殘疾情況及有關材料進行審查,必要時可以復查鑒定殘疾情況。
第十八條 無工作單位或者無固定收入的殘疾軍人殘疾撫恤金標準,按當地上年度城鎮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的下列比例確定:
(一)一級因戰、因公、因病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100%、95%、90%;(二)二級因戰、因公、因病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90%、85%、80%;(三)三級因戰、因公、因病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80%、75%、70%;(四)四級因戰、因公、因病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70%、65%、60%;(五)五級因戰、因公、因病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60%、55%、50%;(六)六級因戰、因公、因病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50%、45%、40%;(七)七級因戰、因公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40%、35%;(八)八級因戰、因公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35%、30%;(九)九級因戰、因公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30%、25%;(十)十級因戰、因公殘疾軍人,分別不低于25%、20%。
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的在職和離退休殘疾軍人,撫恤金標準按國家制定的標準執行。其年收入與年殘疾撫恤金之和低于前款同等級殘疾撫恤金標準的,本人可以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確認后,按其差額年終一次性予以補足。
第十九條 退出現役的一至四級殘疾軍人,由國家實行終身供養。其中分散安置的,由其戶籍地民政部門按《條例》規定核發護理費;需要集中供養的,按照《條例》規定執行。
對依靠殘疾撫恤金生活仍有困難的殘疾軍人,本人可以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確認后,可以給予臨時性生活補助。
第二十條 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需要配制或者修理假肢、代步三輪車等基本輔助器械的,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核準后,所需經費在撫恤事業費中列支。
第二十一條 退出現役的因戰、因公殘疾軍人舊傷復發,需要到外地治療或者安裝假肢的,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核準后,其交通費、住宿費、住院治療期間的伙食費由核準的民政部門按當地機關工作人員出差的規定給予報銷,所需經費在撫恤事業費中列支。
第二十二條 退出現役的因戰、因公殘疾軍人因舊傷復發死亡的,經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確認后,其遺屬享受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的撫恤待遇,由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按照《條例》和《辦法》核發一次性撫恤金,并從死亡后第二個月起停發殘疾撫恤金。符合本細則第十條規定條件的,享受定期撫恤金待遇。
第二十三條 退出現役的一至四級因戰、因公殘疾軍人病故的,其遺屬享受病故軍人遺屬的撫恤待遇,由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按照《條例》和《辦法》核發一次性撫恤金,并從死亡后第二個月起停發殘疾撫恤金。符合本細則第十條規定條件的,享受定期撫恤金待遇。
第二十四條 退出現役的因病殘疾軍人和五級至十級因戰、因公殘疾軍人病故的,對其家庭按本細則規定標準增發12個月的殘疾撫恤金,作為喪葬補助,并從死亡后第二個月起停發殘疾撫恤金。
第二十五條 軍人在服役期間因戰、因公致殘,且部隊未評定殘疾性質和殘疾等級,在退出現役后,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關系人)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要求評定殘疾性質和殘疾等級的,提供本人申請、身份證、戶口薄、退伍證明、服役期間因戰、因公致殘的原始檔案記載和原所在部隊軍以上單位指定的軍隊醫院出具的原始醫療證明和病歷(凡個人向原所在部隊索取的證明材料無效),按規定程序辦理。
第二十六條 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因殘情發生變化,本人(精神病患者由其利害關系人)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申請調整殘疾等級的,提供本人申請、身份證、戶口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經縣(市、區)民政部門根據其殘情檔案記載或者原始醫療證明等相關材料審核同意,并在指定醫院鑒定后,按規定程序辦理。
第二十七條 殘情醫學鑒定(初檢)的機構,由市衛生和民政部門指定的具有醫學鑒定資格的醫院及醫師承擔,未經指定(授權)的醫療機構所作出的殘情醫學鑒定無效。
補評或者調整殘疾等級,經醫學鑒定其殘情達到評殘標準的,所需殘情鑒定費用在民政部門撫恤事業費中列支。
第二十八條 現役軍人因病致殘,在服役期間未辦理評定殘疾等級的,退出現役后,民政部門不予補辦評定殘疾等級。
第四章 優待
第二十九條 現役軍人、殘疾軍人、“三屬”乘坐境內運行的火車、輪船、長途公共汽車、民航班機等交通工具,可以憑有效證件優先購票,其中殘疾軍人憑《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享受即期市場票價的半價優待;現役軍人、殘疾軍人憑士兵證、軍(警)官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三屬”憑民政部門印制的撫恤優待有效證件免費乘坐市區內公共汽車。
第三十條 現役軍人、殘疾軍人、“三屬”憑士兵證、軍(警)官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軍人證》和民政部門印制的撫恤優待有效證件,免費參觀、瀏覽本市境內的公園、博物館、名勝古跡、文物保護單位和國有單位經營性的旅游景點。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可以免費到嘉興市圖書館借閱圖書。
第三十一條 義務兵服現役期間,其家庭由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發給優待金或者給予其他優待,優待金標準不低于當地平均生活水平。優待金標準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原則,以當地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剔除相應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生活消費支出)之和為標準,其計算公式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支出)。對在部隊立功的,給予一定獎勵,對受到處分的扣除一定的優待金。
第三十二條 義務兵家庭優待金發放年限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的義務兵服役期限執行。對服役滿一年但未滿義務兵服役期限提前退役的義務兵,應按其實際服役年限發放。
第三十三條 優待金由義務兵入伍時的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負責發放,非戶籍所在地入伍的義務兵,不予優待。在校大學生應征入伍后的優待,按照省、市有關規定執行。從地方直接招收或從部隊選拔招收的軍隊院校學員及軍隊文體類專業人員的家庭,以及從地方直接招收士官的家庭,不享受優待金。
第三十四條 殘疾軍人、“三屬”、在鄉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的醫療優待按照市有關規定執行。享受生活補助的參戰和參加核試驗軍隊退役人員的醫療待遇參照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的醫療待遇執行。
第三十五條 在鄉復員軍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的生活補助標準,以當地上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基數,按不低于《辦法》規定的比例標準發給生活補助。對在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且家庭生活困難的參戰和參加核試驗軍隊退役人員按上級規定發給生活補助。
對精簡回鄉的復員軍人,精簡補助標準低于在鄉復員軍人優待補助標準的,由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按其入伍時期的復員軍人優待補助標準年終一次性予以補足。
第三十六條 對無固定收入年老體弱、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家庭生活確有困難的退伍軍人,由本人向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核、確認后,可以給予臨時性生活補助。
第三十七條 退出現役的殘疾軍人享受國家、省和市有關促進殘疾軍人就業規定的優待。
在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殘疾軍人,其所在單位不得因其殘疾而予以辭退或者與其解除勞動(聘用)關系。殘疾軍人按等級享受工傷相關待遇,已退出工作崗位并與企業
解除勞動關系的殘疾軍人,可以按解除勞動關系時執行的工傷保險政策規定,享受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
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八條 撫恤優待對象及其子女的教育優待,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執行。現役軍人子女入托、入園、入學以及要求轉學、插班的,優先辦理。烈士子女、因公犧牲軍人子女、現役軍人子女參加中考的,可給予適當加分。
第三十九條 殘疾軍人、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三屬”、轉業士官,憑有效證明,享受下列住房優待:
(一)申請廉租住房保障的,撫恤補助金不計入家庭收入,依靠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家庭住房困難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實物配租條件,憑民政部門印制的撫恤優待證件或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的證明,應予以優先解決。
依靠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居住公有住房的,符合廉租住房保障實物配租條件,可申請原公房租金為廉租房租金,超廉租房保障面積標準部分租金減免40%。
(二)申請經濟適用房,撫恤優待金不計入家庭收入,符合條件購買經濟適用房的,應予優先解決。
(三)家居農村,無力解決住房困難的,由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優先列入當地危舊房改造對象,并實行補助,補助標準由縣(市、區)人民政府予以規定。
第四十條 復員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病故的,對其家庭增發6個月其原享受的生活補助費,作為喪葬補助。
第四十一條 對享受定期補助和生活補助的優撫對象,去世實行火化的,免收火化費。
第五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細則的行為,依照《條例》、《辦法》和其他法律、法規規定應當予以處罰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三條 撫恤優待對象具有多重撫恤優待身份的,按就高原則享受其中一種身份的撫恤優待。撫恤優待證件按照《辦法》規定,由戶籍所在地民政部門負責核發。
第四十四條 撫恤優待對象戶籍遷移的,本人應當及時申報辦理撫恤優待關系轉移手續,其中跨省轉移的,需征得省民政廳的同意。當年的撫恤金、補助金、優待金由遷出地的民政部門發放,次年起由遷入地的民政部門發放。
第四十五條 本細則所稱復員軍人是指在1954年10月31日之前入伍、后經批準從部隊復員的人員。帶病回鄉退伍軍人,是指在服現役期間患病,尚未達到評定殘疾等級條件并有軍隊醫院證明,從部隊退伍的人員。參戰退役人員,是指1954年11月1日以后入伍并參加過為抵御外來侵略、完成祖國統一、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保衛國家安全而進行的武力打擊或抗擊敵方的軍事行動,迄今已經從軍隊退役的在農村和城鎮無工作單位且家庭生活困難的人員。
第四十六條 本細則由市民政局負責解釋,市本級按照本細則組織實施,各縣(市)可參照本細則規定執行。對涉及調整有關標準的,市本級由市民政局和財政局下文公布,各縣(市)由各縣(市)政府下文公布。
第四十七條 本細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