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也就是俗稱的“民告官”。1989年,行政訴訟法制定出臺,并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多年來,面對行政訴訟“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問題,人們反映強烈。
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這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后,國家立法機關修改的第一部法律,也是行政訴訟法實施24年來作出的首次修改。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如何破解“三難”?對于作為起訴方的老百姓、審理者的法官、被訴方的行政機關及其責任人來說,新法將給他們帶來哪些變化?
百姓:順利打開立案大門
長期以來,行政訴訟飽受詬病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立案難。
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金平稱,在他的經歷中,一些法院特別是基層法院,總有“辦法”把行政案件拒之門外。比如,有的法院接到起訴書,既不登記也不給收據,只是說“回去等通知”。這一等,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職業律師立案尚且如此困難,普通老百姓打行政官司的艱辛可想而知。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從多個制度設計層面,為老百姓打開立案大門,暢通立案渠道。
新法首先擴大了受案范圍,將對征收、征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對公民權利的保護不再僅限于人身權和財產權,是這部法在制度建設上的一個進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認為,進一步明確列舉可訴行政行為的情形,可以避免法院借口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不予受理。尤其是將拆遷、社會保障等老百姓最迫切期待解決的爭議納入可訴范圍,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新法還增加了一個“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兜底條款,為公民權利預留“口子”。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童衛東認為,法律規定中用了一個“等”字,可以看出微言大義,即有一些其他的權利都可以進來,為未來擴大行政訴訟法律保護的范圍提供制度空間。
受案范圍擴大了,但法院礙于行政機關的壓力不立案怎么辦?新法對此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那么,到了立案的最后一個實施環節——遞交訴狀,還會不會受阻?對此,新法除規定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口頭起訴外,還明確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關于‘登記立案’的規定是按照四中全會精神連夜修改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鷹認為,這對于立案難問題的解決有很大推動作用。
新法同時規定,對于不接受起訴狀、接受起訴狀后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法院投訴,上級法院應當責令改正,并對相關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副庭長王振宇認為,新法的這些具體規定,就是想盡辦法打開百姓的立案大門,進一步規范立案工作。
法官:審理不再受人指點
審理難,是行政訴訟的三大難之一。行政訴訟法審理,不能直接代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決定,即使發現問題,也只能撤銷原有行政行為,要求行政機關重新作出決定,但很多行政機關在敗訴后依然作出原有或相似的行政決定。
“行政訴訟如果不能解決糾紛,不能案結事了,必然導致法律程序空轉,矛盾激化,解決不了實際爭議。”李金平說。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在立法目的中明確提出要解決行政爭議,增加了調解制度,其中明確規定,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p#分頁標題#e#
“原來行政訴訟不能調解,現在規定有關行政賠償、補償等例外情形可以調解,這對于解決爭議將起到重要作用。”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說,這就是說,對涉及賠償、補償、自由裁量的案件可以調解,為老百姓坐下來和政府部門協商解決糾紛提供了途徑。
審理難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行政訴訟案件受到的干預多。由于地方法院的人、財、物都受制于地方政府,民告官也就成了燙手的山芋,導致一些案子不能判、不好判、不敢判。
為了減少地方政府對行政審判的干預,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引入了集中管轄和提級管轄兩種方式。一是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二是對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提起訴訟的案件,由中級法院管轄。
姜明安認為“跨區法院”的規定是此次修法最大的亮點。他舉例解釋道:“北京高法可以指定北京海淀法院受理西城區、朝陽區的行政案件。原來的規定只能是審第一審案件,現在把第一審去掉了,指定法院可以受理行政案件,實際上也可以受理第二審案件,可以擺脫地方干預、地方保護主義。”
“這是解決司法公正,防止地方對司法進行干預的重要制度,也符合四中全會精神。”王振宇表示,“大家應該有信心,法院能夠排除外來干擾,獨立、公正地審判好行政案件。”
官員:出庭履行皆是義務
“告官不見官”是行政訴訟實踐中面臨的另一個尷尬,這也讓辦案法官頗感無奈。“來出庭的都是作為行政機關代理人的律師,他們既不了解具體工作,又什么都做不了主,老是要回去商量,反復開庭,浪費司法資源,也讓起訴的老百姓怨聲載道。”王振宇說。
對于這個突出問題,新法明確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法院可以將拒不到庭的情況予以公告,并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被告上級機關提出依法給予其處分的司法建議。
“修改后的法律把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也是特別強調,老百姓‘告官要見官’。”王敬波認為,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一方面可以緩解官民矛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案件的解決。最高法行政庭副庭長王振宇表示,“應當”二字體現了強制性,隨著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將法治納入考核指標體系,官員應當出庭而不出庭可能影響自身政績考核。
針對行政復議中維持率較高的情況,為了讓復議機關履行職責,新法明確規定: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導致行政復議制度未能很好發揮作用。這一修改有利于加強、促進復議機關履行法律職責、干預糾錯,對該撤銷的應該撤銷,該變更的應該變更。同時有利于改變長期以來行政復議因許多地方和部門復議機關做‘維持會’而導致復議公信力嚴重下降的現實困境。”姜明安說。
行政首長出庭應訴了,法院也判了,但行政機關就是不執行法院判決,行政訴訟走到最后一步又被卡住了,怎么辦?
針對執行難問題,即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新法增加三項規定:一是對行政機關負責人按日罰款;二是將拒絕履行的情況予以公告;三是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雖然拘留會慎重使用,但直接按日罰行政機關負責人、在媒體上進行公示,還是非常有力度的。行政機關負責人礙于面子和社會輿論壓力,肯定會積極履行的。”姜明安說。#p#分頁標題#e#
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
十大亮點
◆ 擴大受案范圍
增加可提起訴訟的情形:對征收、征用及其補償決定不服的,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等。
◆ 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法院立案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 應當登記立案
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 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涉及不動產的可延長至二十年。
◆ 增加調解制度
行政賠償、補償以及行政機關行使法律、法規規定的自由裁量權的案件可以調解。調解應當遵循自愿、合法原則。
◆ 完善審判監督
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審理、執行等問題要參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于行政訴訟合同的監督,檢察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
◆ 行政首長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 可跨區域管轄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 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 可拘留拒不執行的行政機關直接責任人
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2007-10-28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選舉辦法
2001-03-0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合作打擊非法販運麻醉藥品、精神藥物及其前體的協議》的決定
2004-12-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1981年《職業安全和衛生及工作環境公約》的決定
2006-10-31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和決定任命辦法
1995-03-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決定(1999)
1999-12-2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一屆立法會具體產生辦法
1999-04-10技術進出口合同登記管理辦法(失效)
2001-12-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的決定 附:修正本
2001-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證券公司風險處置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學校體育工作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
2017-02-07防止拆船污染環境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衛星地面接收設施接收外國衛星傳送電視節目管理辦法(2018修正)
2018-09-18存款保險條例
2015-02-1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2011修正)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云南大理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
2014-02-1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能源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
2013-06-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5-23國務院關于印發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通知
2012-02-06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
2010-12-20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
2010-10-10國務院關于設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的通知
2010-02-0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規范各地政府駐北京辦事機構管理的意見
2010-01-19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條例
2009-09-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0-01-06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