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為民
8月末,信息產業部召集全國通信管理局局長,審議剛剛出爐的最新版《電信法》草案,“與前幾稿相比,草案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接近
法律條文了,”參加討論的一位管理局局長表示。
與此對應,權威部門有關官員日前也向《通信產業報》記者透露,《電信法》將在今年年底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
“《電信法》一旦出臺,將結束電信行業多年無法可依的局面,同時,與之相關的各項電信改革也將提上日程,這將會對我國電信業產生深遠的影響。”一位電信法專家告訴記者,“《電信法》的出臺指日可待,最晚不超過明年。”
明年下半年或有結果
浙江大學一位法學博士告訴記者,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審議的一般程序,一部法律出臺一般都要通過三次審議,而按全國人大常委會每兩個月開一次全體會議的慣例,完成這三次審議,將至少需要6個月的時間。
依據這一流程,即便在今年內提交審議,但真正能夠最終通過《電信法》,也只能在明年下半年等待結果。如果審議未被通過,則要重新進行修訂。
盡管《電信法》出臺具體在什么時候還未能確定,但業界還是對《電信法》提交人大審議,給予了積極地評價。
部分曾參與討論《電信法》草案稿的地方通信管理局人士表示,從本次提交審議的《電信法》來看,近年來,通信管理局監管工作總結出的經驗,在其中都有充分地體現,這將有利于應對今后電信監管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一位教授向記者表示,《電信法》能夠在今年年底提交人大常務委員會審議,這是《電信法》工作上的一個“突破”,今后,《電信法》將進入更高立法階段。
老問題與新思維
事實上,《電信法》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在前不久,信息產業部在
貴州召開電信普遍服務會議,信息產業部副部長蔣耀平在發言中指出,“堅持標本兼治,著力研究和解決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市場競爭模式。加強立法工作,形成政府依法監管、企業依法經營、消費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局面。”
“《電信法》的出臺,已經刻不容緩,它關系著整個電信行業管理體系建立的根本問題。”一位參加本次會議的國際電聯的代表告訴記者。
事實上,《電信法》草案從1980年即開始起草,1988年被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1993年起草工作開始列入第八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并于1998年和2003年,分別列入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并列為第一類立法項目,前后共歷時25載。可謂一波三折,舉步維艱,一直未能進入到立法的核心程序——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長期關注電信領域的社科院研究員余暉告訴記者,《電信法》屬于行業立法,立法意圖不可避免趨向行政部門、難以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出臺一波三折并不難以理解。
“這主要是由于各方意見不統一,《電信法(草案)》一直未能在國務院法制辦形成統一意見,提交工作一直在延遲。”電信法起草專家委員會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當記者詢問有哪些分歧時,該人士并未明確回答記者的提問,只是表示“主要集中在過去未解決的問題上。”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依照現行《電信條例》的執行經驗,分歧主要是集中在:三網合一,互聯互通、電信資費、普遍服務等“老問題”上。而《電信法》中,也對這些問題都做出了規定。
“處理這些問題的原則主要是回避或者通過其他方式來化解監管中的‘空白點’,否則提交人大審議將難以進行。”上述專家向記者表示。
據悉,在《電信法》新草案中,對以往一些關鍵問題,做出了明確規定。如三網融合,早在1999年國務院發布75號文件,明文規定禁止兩大行業相互滲透,不允許電信部門經營廣播電視業務,同時明確廣電網絡不得經營電信業務。而這曾一直被業界認為是《電信法》在三網合一問題上無法逾越的體制門檻。#p#分頁標題#e#
此次《電信法》中就明確規定,通信和廣電持相應的業務許可證,就可以進入對方領域開展業務。這為三網合一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法律依據。而在互聯互通方面,此前提交國務院法制辦的《電信法》送審稿中就已單設一章,并參照《電信條例》的執行經驗,對互聯互通做出規定,并同時設立了相關的具體實施細則。
北京郵電大學舒華英教授告訴記者,互聯互通實質上涉及到的是一個操作層面的問題,需要通過專門的規章來落實《電信法》關于互聯互通的要求。
有專家指出,隨著電信競爭的不斷加劇,以及用戶對電信業務需求的不斷增強,《電信法》對互聯互通的規范也深入到互聯內容、互聯所涉及的技術、互聯結算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需要有相應的具體要求來規范,這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同時,也更符合《電信法》立法的本質要求。
“無形之手”推動
外界對《電信法》寄予較高期望并不難理解。但是,期望《電信法》能解決所有問題,卻是不符合實際的。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信息產業工作會議上,一位參會的地方通信管理局代表給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處理一個電信計費糾紛的問題,質監部門依據的是《計量法》、消費者依據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信部門只有《電信條例》。從法的效力來看《電信條例》遠低于另兩部大法規,在這樣的情況下,《電信條例》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因此,在監管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現監管的“空白”。但是,《電信法》一旦頒布,那么在處理這種問題時,又該怎樣維持這種公平的監管環境呢?
余暉告訴記者,當前政府各行政部門具有立法、執法、行政等功能,電信立法涉及很多的部門利益。因此,作為行業法律,《電信法》執行上,還將存在一些困難。
中國律師協會蔡海寧律師告訴記者,一個盜竊者可以因為截斷光纜當廢品出賣被送進班房,一個公司卻可以破壞幾十條光纜,造成大規模通信中斷,而不會觸及“破壞通信設施罪”。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電信法》的制訂只是填補無法可依的局面,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市場秩序,更關鍵的是在于要利用市場調節的方式,實現監管。如在資費方面,市場充分的競爭,監管部門在價格上的約束力將逐漸被市場所取代,避免監管機構和運營企業在資費上的人為管制。“必要時,通過市場來調控,將更符合《電信法》立法的根本要求。”余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