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營企業所得稅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條例》第一條規定的國營企業所得稅征收范圍,包括企業主管部門、公司、行政、 事業單位、部隊和團體所屬的實行獨立經濟核算,從事生產經營的全民所有制企業。
第三條 《條例》第二條所稱“實行獨立經濟核算的國營企業”,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工商登記,在銀行開設結算賬戶,建立賬薄,編制財務會計報表,獨立計算盈虧的企業。
第四條 《條例》第二條第二款所稱“聯營企業先分配所得”, 是指參與聯營
的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公司、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部隊和團體,從聯營企業分得的利潤。所有這些單位分得的利潤,均應依照《條例》規定,繳納所得稅。
第五條 《條例》第三條所稱“應納稅所得額”,包括來源于中國境內外的全部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
第六條 國營企業所得稅的適用稅率,按大中型、小型企業分別確定。大中型企業適用55%的固定比例稅率;小型企業適用八級超額累進稅率。
第七條 國營企業所得稅,由稅務機關按照《條例》和本實施細則規定的管理權限負責征收管理。
第八條 國營企業所得稅的納稅年度, 是指公歷每年一月一日起, 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計 算 依 據
第九條 《條例》第一條所稱“生產經營所得”,是指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經營、勞務服務和其他營利事業取得的純收益。
“其他所得”,是指從聯營企業或其他企業分得的利潤和取得的股息、購買各種債券的利息(不包括國庫券利息)以及營業外收益等其他所得。
第十條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允許扣除下列項目:
一、聯營企業征收所得稅之前先分給投資單位的利潤、股息。
二、國務院和財政部規定企業留用的單項留利。包括:(一)國務院和財政部規定留給企業的治理“三廢”產品盈利凈額:(二)按照國家規定,提前還清基建改擴建項目
借款應留給企業的利潤;(三)國外來料加工裝配業務應留給企業的利潤;(四)其他單項留用利潤。
三、經財政部門批準,用基本建設改擴建借款項目投產后新增利潤歸還的借款。
四、經財政部門批準,用技措性借款項目投產后新增利潤歸還的借款。
五、按歸還基建改擴建項目、技措性項目借款的利潤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和職工獎勵基金。
六、經批準抵補以前年度的虧損。
七、國家允許扣除的其它項目。
第十一條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各項支出,不得計入成本、費用、營業外支出:
一、應在各種專項基金、專項撥款和專項經費中開支的費用。
二、應在企業留用利潤中開支的工資、 津貼、 補貼、發放的實物和獎金,以及贊助金、賠償金、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款等。
三、繳納的獎金稅、建筑稅、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以及購買的國庫券。
四、根據國務院頒發的《國營企業成本
管理條例》和財政部頒發的實施細則以及國營企業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不準在成本、費用、營業外支出中列支的款項。
第十二條 《條例》第三條所稱“國家允許在所得稅前列支的稅金”,是指繳納的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
第十三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如下:
一、工業企業
(一)本期產品成本合計=原材料+燃料和動力+工資(不包括應在留用利潤中開支的工資部分)+提取的職工福利費+廢品損失+車間經費+企業管理費
(二)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初在產品、自制半成品余額+本期產品成本合計-期末在產品、自制半成品余額
(三)產品銷售工廠成本=期初庫存產品成本+本期完工產品成本-期末庫存產品成本
(四)產品銷售利潤=產品銷售收入-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產品銷售工廠成本-銷售費用-技術轉讓費
(五)利潤總額=產品銷售利潤+其他銷售利潤-資源稅+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六)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從其他單位分得的利潤-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
二、商業企業
(一)商品銷售成本=期初庫存商品進價+本期購進商品進價-期末庫存商品進價-非銷售付出商品金額
(二)商品流通費=運雜費+保管費+包裝費+商品損耗費+手續費+利息+工資(不包括應在留用利潤中開支的工資部分)+臨時人員工資+福利費+修理費+折舊費+家具用具攤銷+保險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企業管理費
(三)商品經營利潤=商品銷售額-商品銷售成本-商品流通費-營業稅
(四)附營業務凈收入=附營業務收入-附營業務成本
(五)利潤總額=商品經營利潤+附營業務凈收入+財產溢余+其他收入-財產損失-扶持農產品支出(即支援農業支出)-補貼工業支出-其他支出
(六)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從其他單位分得的利潤-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
三、飲食服務業
(一)營業成本=期初庫存原材料和半成品、產成品盤存余額+本期購進原材料-期末庫存原材料和半成品、產成品盤存余額
(二)費用=燃料費+水電費+物料消耗+運雜費+工資(不包括應在留用利潤中開支的工資部分)+福利費+手續費+修理費+折舊費+家具用具攤銷+保險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企業管理費
(三)經營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費用-營業稅
(四)附營業務凈收入=附營業務收入-附營業務成本
(五)利潤總額=經營利潤+附營業務凈收入+財產溢余+其他收入-財產損失-其他支出
(六)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從其他單位分得的利潤-允許扣除項目的金額
除以上三款所列舉外的其他行業的應納稅所得額,可以區別情況參照以上公式計算。
第十四條 聯營企業在繳納所得稅前先分配利潤的,投資方應按本實施細則第四條的規定, 將分得的所得并入本企業、 單位的所得或就分得的所得部分計算繳納國營企業所得稅;對就地先繳納國營企業所得稅,后分配利潤的,根據投資各方所持稅務機關的納稅證明,企業分得的稅后利潤免納國營企業所得稅。
大中、小型企業劃分標準和稅率
第十五條 按照國家規定,國營小型企業劃分標準如下:
一、國營小型工交企業(包括商辦工業、糧辦工業、飼料工業、儲運企業),在京、津、滬三市的,固定資產原值不超過四百萬元,年利潤不超過四十萬元,兩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為國營小型工交企業;在其它地區的,固定資產原值不超過三百萬元,年利潤不超過三十萬元,兩個條件同時具備的,為國營小型工交企業。
二、國營小型商業零售企業,以獨立核算的自然門店為單位,在京、津、滬三市的,年利潤不超過二十萬元,職工人數不超過六十人;在各省省會、自治區首府所在城市和
重慶市的,年利潤不超過十五萬元,職工人數不超過六十人;在其他城鎮的,年利潤不超過八萬元, 職工人數不超過三十人, 均為國營小型商業零售企業。小型商業零售企業的標準,利潤額的條件必須具備,是否同時需要職工人數的條件,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自行確定。
三、“物資部門所屬生產資料服務公司或門市部、煤建公司、廢金屬回收公司和縣物資企業以及縣工業供銷企業,均比照其它城鎮的小型商業零售企業標準劃分小型物資供銷企業。
四、文教企業(不包括出版系統企業),分別比照小型工交企業和小型商業零售企業的標準,劃分小型文教企業。
五、城市公用企業,比照小型工交企業標準劃分小型城市公用企業。
第十六條 小型企業一律按一九八三年的有關數據劃分。但對一九八三年實現利潤,應相應調整由于變動產品稅稅率、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以及開征資源稅而增減的利潤,并以調整后的余額為準。
第十七條 下列企業不區分大中、小型,一律按照《條例》規定的55%的固定比例稅率繳納:
文教系統的出版企業、建筑安裝企業、金融、保險、商業批發企業、貿易中心、貿易貨棧、僑匯商店、友誼商店、石油商店(包括加油站)、外輪供應公司、自選商店、食品購銷站和物資企業(不包括本實施細則第十五條第三款劃為小型企業的物資企業)以及供銷企業(不包括劃為小型企業的縣工業供銷企業)。
第十八條 下列企業、單位不區分大中、小型,一律按照 《條例》規定的八級
超額累進稅率繳納:
一、飲食服務企業和營業性的賓館、飯店、招待所。
二、實行合理批、零差價,并實行利改稅試點的獨立經濟核算的城市糧店。
三、商辦農牧企業。
四、預算外的全民所有制企業和經營單位。
減 稅 免 稅
第十九條 對納稅人一九八三年實現利潤,應相應調整由于變動產品稅稅率、增值稅稅率、營業稅稅率以及開征資源稅而增減利潤后的余額,不足核定合理留利的微利企業,暫免征收所得稅三年。
第二十條 行政、事業單位、部隊、團體附屬企業的收入,凡作為抵頂事業費支出的,暫免征收所得稅;不作為抵頂事業費支出的,應依法征收所得稅。
第二十一條 對商辦工業 (包括糧辦工業) 專門生產醬油、醋、豆制品、腌臘制品、醬、醬菜、糖制小食品、兒童食品、小糕點、果脯蜜餞、果汁果醬、干菜調料(不包括味精)和飼料加工企業,在規定期限內,按適用稅率計稅后減半征收所得稅。
其他部門專門生產上述產品的企業,可以酌情比照辦理。
對新辦的飼料工業企業,免征所得稅三年;對某些新辦的食品工業企業,免征所得稅一年。免稅期滿后,納稅人仍有困難的,可按規定報經批準后,給予定期減稅照顧。
第二十二條 《條例》第五條所稱“納稅人遇有特殊情況”,是指納稅人遇有風、火、水等自然災害。需要減稅、免稅的,由稅務機關按照《條例》規定批準權限,給予一次性或定期的減、免稅。減免稅期滿后,一律恢復征稅。
第二十三條 稅務機關核定減免稅,一般采取減免一定的所得稅額的辦法。對已按行業減征所得稅率的大中型的民貿企業、建筑安裝企業、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以及文教出版系統企業和其他文教企業,可采取按統一的所得稅稅率計稅后,再減按一定比例的辦法。減按一定比例的計算辦法如下:
減征比例=(55%-原核定的稅率)/55%×100%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55%×(1-減征比例)
第二十四條 凡需要減、免所得稅的,屬于繳納調節稅的企業,按減、免稅程序,應先減、免調節稅,經減免調節稅仍不足的,可相應減、免所得稅。
第二十五條 按照《條例》第六條規定,“納稅人在某一年度發生虧損的”,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經批準后,可以從下一年度的所得中,給予一定數額抵補。一年抵補不完的可結轉次年繼續抵補,但連續抵補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三年。抵補后有余利的,應按規定繳納所得稅。
征 收 管 理
第二十六條 《條例》第七條所稱“國營企業所得稅按年征收,按期預繳”,是指納稅人預繳本期所得稅額時,應按換算出的年所得額和年適用稅率計算繳納。計算公式如下:
適用55%固定比例稅率的:
本期累計應納所得稅額=本期累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本期應納所得稅額=本期累計應納所得稅額-上期累計已繳所得稅額
適用八級超額累進稅率的:
全年應納所得稅額=當月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全年月份)/(當月月份)
全年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當月累計應納所得稅額=全年應納所得稅額×(當月月份)/(全年月份)
本月應納所得稅額=當月累計應納所得稅額-上月累計已繳所得稅額
按月予繳的,可采取分月份所得稅速算方法,直接計算出當月應預繳的所得稅額(按月份計算的超額累進稅稅率表附后)。
第二十七條 納稅人按期預繳所得稅額,可以按本期計劃利潤或上期應納稅所得額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求出本期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納。
本期應納稅所得額=本期產品銷售收入×(上期應納稅所得額)/
(上期產品銷售收入)
第二十八條 納稅人經營期不滿一年的,按照實際經營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本實施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的計算公式,計算繳納所得稅。
第二十九條 稅款的入庫期限,按日、按旬、按半月預繳的,應在納稅期滿后三日內繳納完畢,如遇星期日或法定假日,可以順延,但當月最后一期的稅款須當月繳納,不得跨月。按月預繳的,應于當月底以前繳納完畢。
預繳稅款采用按月結算的,于月度終了后十日內報送納稅申報表辦理結算;按季結算的,于季度終了后二十日內報送季度納稅申報表辦理結算,月度或季度結算按本實施細則第二十六條規定的公式辦理。
第三十條 《條例》第八條規定,國營企業所得稅年終匯算清繳。納稅人應于年度終了后三十五日內填報納稅申報表,少繳的稅款補交入庫,多繳的稅款經稅務機關核實后辦理退庫手續。
第三十一條 納稅人發生納稅義務,而不能在規定期限內申報納稅的,由稅務機關按其產品銷售(營業)收入總額,參照上期的銷售利潤率核定其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并限期繳納。
第三十二條 納稅人繳款辦法, 由當地稅務機關按不同情況, 在下列辦法中,核定一種:
一、納稅人按期向當地稅務機關填報納稅申報表,并填開納稅繳款書,向當地經辦國庫的銀行繳納稅款。
二、納稅人按期向當地稅務機關填報納稅申報表,由稅務機關核定應繳稅款,開出繳款書,限期繳納。
第三十三條 《條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跨地區經營的企業,按其隸屬關系回原地繳納”,是指經營場所在外地的企業,由原地區投資或舉辦的企業、單位向所在地稅務機關申報繳納所得稅。
第三十四條 納稅人開業、聯營,應自生產經營開業之日起三十日內,持有關部門的許可證件向當地稅務機關辦理納稅登記。
納稅人關閉、停業、合并、分設、改組、轉業、遷移時,經批準之日起三十日內,持有關部門的許可證件, 向當地稅務機關注銷或變更登記, 并辦理生產經營期間的納稅事項。停業的,還應辦理停業清理期間發生的納稅事項,停業清理期間為自停業之日起三個月,需要延長清理期間的,要向當地稅務機關申報。納稅人未依規定期限申報經營期間和清理期間的納稅事項,稅務機關可以依據資料核定其應納稅額。
監 督 和 獎 懲
第三十五條 納稅人在納稅年度內,不論經營情況如何,都應當按照規定期限,向當地稅務機關報送所得稅申報表、會計報表以及財務計劃和有關資料。報送報表期限的最后一日,如遇公休假日,可以順延。
第三十六條 納稅人按照《條例》第九條第三款規定集中納稅的,應在納稅年度內除向財政部稅務總局報送所得稅申報表、會計報表以及財務計劃和有關資料外,其所屬企業應向當地稅務機關報送會計報表,當地稅務機關有權進行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 各級主管部門向企業下達的財務計劃以及月、季、年度匯總的財務決算報表,在向有關部門報送的同時,應報送同級稅務機關一份(中央主管部門向稅務總局報送)。其中向企業下達的財務計劃,抄送企業所在地稅務機關一份。
第三十八條 計算國營企業所得稅滯納金起止日期,應當從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屆滿之次日起到繳稅的當天止,不扣除節假日。
第三十九條 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納稅額,應按照《國營企業成本管理條例》和國營企業財務制度規定進行審查、核定。如發現企業有虛列成本、亂攤費用、瞞報收入、截留利潤以及擅自提高開支標準、擴大開支范圍等違反財務制度和違反財經紀律行為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規定調整其應納稅所得額,限期追補少繳的稅款。對情節嚴重的,可酌情處以應納稅款一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稅務機關派員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以及財務會計和納稅情況進行檢查時,應出示證件并負責保密。
第四十一條 《條例》第十九條所稱“偷稅”、“抗稅”的解釋如下:
偷稅,是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偽造、涂改、銷毀賬冊,票據或記賬憑證,虛列、多報成本費用,任意擴大營業外支出范圍和提高開支批準,少報應納稅的所得額或收入額,逃避納稅等違法行為。
抗稅、是指納稅人違抗稅法規定,拒不辦理納稅申報和提供納稅的證明文件、單據、憑證,拒絕稅務機關對財務會計和納稅情況進行檢查,拒不依法繳納稅款、罰款等違法行為。
第四十二條 納稅人主動自查補報錯漏稅款,只補稅不處以罰款,不加以滯納金。
第四十三條 納稅人違反本實施細則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規定的,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四條 稅務機關根據《條例》和本實施細則的規定,對納稅人處以罰款時,須經縣以上(含縣)稅務機關批準,并填發違章處理通知書。
第四十五條 納稅人根據《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對納事項申請復議時,應在當地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內繳清稅款后十日內,向上級稅務機關提出。納稅人對上級稅務機關復議不服時,應在接到答復的次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超過期限的,視為納稅人放棄起訴權利,稅務機關應即依照復議決定執行。
附 則
第四十六條 本實施細則的解釋權,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第四十七條 本實施細則從《條例》公布實行之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