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蚌民一再終字第46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蚌埠市市政房地產開發公司(以下簡稱市政開發公司)。
法定代表人孟祥劉,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陶正書、王玉祥,該公司職工。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丁繼明,男,1962年8月28日生,漢族,無業,住本市雪華鄉沈圩村。
委托代理人朱巧珍,女,1964年1月生,漢族,住址同上,系丁繼明之妻。
原審被告蚌埠市物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物華公司)。
法寶代表人沈耀啟,該公司經理。
委托代理人徐糧鋼、盧玉民,該公司職工。
上訴人蚌埠市市政房地產開發公司與被上訴人丁繼明、原審原告蚌埠市物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房屋拆遷安置糾紛一案,原經西市區人民法院(現禹會區人民法院)審理并作出(2003)西民一初字第220號民事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后禹會區人民法院對該案提起再審并作出(2004)禹民一再初字第08號民事判決,宣判后,市政開發公司不服,向我院提出上訴。我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市政開發公司的委托代理人陶正書、王玉祥,被上訴人丁繼明的委托代理人朱巧珍,原審被告物華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徐糧鋼、盧玉明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一審判決認定,丁繼明繼承了其父母位于本市涂山路二巷7號房屋一處,2000年8月,物華公司與市政開發公司經批準取得本市東至房管局住宅修繕公司西墻、南至紅旗三小北墻、西至紅旗三路三巷、北至涂山路的拆遷開發權。丁繼明所有的該房屋正處于該拆遷區域內。丁繼明于2001年4月30日將其房屋交物華公司拆除,并于當日同市政開發公司簽訂一份拆遷安置協議書,協議書主要約定由市政開發公司按要求安置給丁繼明壹套62.86平方米的底層房屋、磚混結構,丁繼明一次性付清房款1.7萬元給市政開發公司。2002年2月27日,經市建委批準,物華公司申請銷售商品房樓號為1-7號樓,其中還原安置房樓號為1-3號樓。2002 年7月1日市政開發公司收到丁繼明交付的蚌私字第314222號產權人丁學良的房屋產權證一本。同年9月19日至10月18日物華公司對被拆遷戶進行安置,并將豐澤園1號樓5單元2層1號住房欲安置給丁繼明,該戶系兩廚兩衛非獨立戶型住房。丁繼明以自己系殘疾人無法住二樓且該房不是獨立戶型為由,要求物華公司按協議對其進行安置,雙方由此發生糾紛。丁繼明訴至法院要求物華公司按約對其進行還原安置。原審法院認為,丁繼明符合被拆遷人的主體資格,其與物華公司所簽訂的拆遷安置合同合法有效,對雙方均具有約束力,物華公司應當依約進行安置并支付遲延安置過渡費。據此判決:(一)、物華公司在拆遷區域內(豐澤園小區)給予丁繼明安置底層建筑面積不少于62.86平方米的還原住宅房一套、磚混結構(一廚一衛)的獨立戶型,丁繼明一次性給付物華公司房款1.7萬元,超過面積部分按房屋市場價結算;(二)、物華公司給付丁繼明過渡生活補助費按所拆遷使用面積27平方米標準,自2001年4月30日至2002年10 月30日每平方米每月按5元計算。自2002年11月至安置房屋還原時止,不滿12個月的,過渡費增加100%,超過12個月的,過渡費增加200%。以上一、二項給付內容于房屋交付時一并計算。案件受理費1940元,其他費用390元,合計2330元,由物華公司負擔。
原審再審查明事實與原一審查明事實基本相同,另查明,2001年5月8日,市建委根據市政開發公司的申請及物華公司與市政開發公司的合作變更協議,經審查后將“豐澤園”小區項目開發權由物華公司變更為市政開發公司。后由市政開發公司對被拆遷戶進行安置。原審法院經再審認為,丁繼明符合被拆遷人的主體資格,其與物華公司、市政開發公司形成拆遷安置關系,并且丁繼明與市政開發公司簽訂了安置協議書,市政開發公司未按約對丁繼明進行安置,并導致遲延安置,對此,市政開發公司負有過錯。丁繼明要求市政開發公司支付遲延安置費的要求,符合蚌政(1999)9號文的規定,應予支持。市政開發公司辯稱其還原房一層為營業房,二層以上才是住宅房,給丁繼明還原安置在二樓并未違反協議。原審法院認為,丁繼明系殘疾人,在其與市政開發公司訂立協議時,明確約定給其還原安置底層房屋,該底層,應當為還原房一層,而不是二層,市政開發公司的辯稱理由明顯不能成立。另,在拆遷安置過程中,“豐澤園”小區的開發權已由物華公司變更為市政開發公司,但物華公司作為原建設單位,已與丁繼明形成拆遷安置關系,而且其開發權的變更了只是在物華公司與市政開發公司之間的變更,并未向被拆遷人予以公告,因而,物華公司也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原審僅判決由物華公司承擔責任不當。故依法判決:(一)、市政開發公司在拆遷區域內(豐澤園小區)給予丁繼明安置樓房的底層,即一樓住宅,建筑面積不少于62.86平方米的還原住宅房一套、磚混結構(一廚一衛獨立戶型),丁繼明一次性給付市政開發公司房款1.7萬元,超過面積部分按房屋市場價結算,若豐澤園小區無一層住宅房可供還原,應按同類地區的市場價格給予丁繼明人民幣還原;(二)、市政開發公司給付丁繼明過渡生活補助費按所拆遷使用面積27平方米標準,自2001年4月30日至2002年10月30日每平方米每月按5元計算。自2002年11月至安置房屋還原時止,不滿12個月的,過渡費增加100%,超過12個月的,過渡費增加200%。以上一、二項給付內容于房屋交付時一并計算;(三)、物華公司對上述給付內容承擔連帶責任。案件受理費1940元,其他費用390元,合計2330元,由市政開發公司、物華公司各負擔1165元。
該判決送達后,市政開發公司不服,提出上訴,其上訴的主要理由是:1、該被拆遷房屋建筑面積為30平方米,其安置還原應當靠檔面積為51.43平方米;2、住宅還原房屋的底層應當是二層,而非一層。
經再審開庭舉證、質證,雙方當事人主要對應當還原的是一層還是二層及還原面積有爭議。現作如下分析與評判:
首先,丁繼明與市政開發公司所簽訂的安置協議是雙方當事人在自愿的情況下簽訂的,是合法有效的,應當作為本案處理的主要依據。根據協議約定還原的房屋為底層,此底層應當為一層,而不是市政開發公司所稱的二層。市政開發公司稱其設計的還原房屋一層為營業房,二層以上才是住宅樓,本院認為,這僅是其房屋設計的問題,并不影響其對丁繼明還原房底層應當為一層的性質。因此,上訴人應當嚴格依照合同給丁繼明還原一樓房屋,其第一點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其次,對于應當還原的房屋面積,上訴人在與丁繼明所簽的合同中已明確約定還原丁繼明房屋面積為62.86平方米,對于合同的約定,上訴人應當依約全面履行,其稱僅能給被上訴人還原50多平方米的住房,無事實和法律依據。
本院認為,上訴人市政開發公司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實體處理正確,但原審法律文書主文未將原一審判決予以撤銷不當,應予糾正。現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一)、(二)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 維持禹會區人民法院(2004)禹民一再初字第08號民事判決。
二、 撤銷禹會區人民法院(2003)西民一初字第220號民事判決。
上訴費用2330元,由市政開發公司承擔。
本判決系終審判決。
審判長羅傳繼
審判員刁小健
代理審判員姚利華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書記員張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裁定書(終結船舶優先權催告用)
2020-10-14刑事附帶民事裁定書(二審發回重審用)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根據授權核準死刑用)
2020-10-14刑事裁定書(再審后的上訴、抗訴案件二審維持原判用)
2020-10-14×××人民法院駁回申訴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死緩期間故意犯罪一審適用普通程序用)
2020-10-14關于……(被告人姓名和案由)一案的審理報告(二審刑事案件用)
2020-10-14報請核準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案件報告(中級人民法院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死刑案件綜合報告(死刑案件用)
2020-10-14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筆錄(刑事案件用)
2020-10-14律師會見在押犯罪嫌疑人的函(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刑事裁定書(駁回自訴用)
2020-10-14退還、返還扣押(調取)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市××區人民檢察院執行逮捕通知書
2020-10-14逮捕通知書
2020-10-14延期審理建議書
2020-10-14不起訴意見書
2020-10-14詢問證人筆錄
2020-10-14移送案件通知書
2020-10-14出入境管理拘留審查/延長拘留審查決定書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