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征收權第四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等不動產。《憲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為了公共利益,國家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征收、征用土地,并給予補償。”第十三條第三款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可以依法征收、征用公民的私有財產,并給予補償。對公共利益的理解應當包括救災、城市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建設項目、戰爭動員等。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征收集體土地時,應當繳納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依法足額支付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安排被征收農民的社會保障費,保障被征收農民的生活,保護被征收農民的合法權益。
這一規定的依據是,農民的主要生產資料是土地,農民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因此,國家征用集體土地時,必須依法對農民進行合理補償,做好安置工作。比如,三峽工程征收的集體土地數量是建國以來罕見的,對農民的經濟補償安置也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因為國家對被征地農民作出了合理安排,三峽水利工程才得以順利實施和竣工,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第四十二條第三款規定:征收單位和個人的房屋和其他不動產的,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房屋的,被征收人的生活條件也應當得到保障。
這一規定與憲法的規定、民法通則以及本法對動產和不動產物權的保護原則相一致,即不侵犯法定物權。基于城市建設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以及救災或戰爭動員需要征收單位、個人房屋等不動產,只有依法給予拆遷補償,才能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為保護被征收單位和公民的合法權益,第四款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遲延征收補償費”,并制定了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刑法明確保護這一條款,使國家的征收權等同于被征收人應當獲得的公平補償權。第四十四條規定,國家和地方政府在搶險救災等緊急情況下,可以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征收單位或者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個人財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單位或者個人的不動產、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賠償。
這一規定與上一條規定是同步的,但它強調:在征用結束后,如果被征用的物品沒有損壞,就應當返還原物,如果被損壞,就應當賠償等值。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醫療損害責任糾紛起算點如何確定
2021-02-02保全退費暫停是貸款嗎
2021-02-15離婚訴訟費用是怎樣計算
2021-03-12子女贍養父母有哪些應盡義務
2021-01-26江蘇對54家機構停止委托司法鑒定,超期怎么辦
2021-02-13連帶責任是否關系到子女
2021-02-07商業銀行解散的事由是什么
2021-02-21家庭暴力可以離婚嗎
2020-12-22交通事故植皮能評殘嗎
2021-02-06實習協議期是多久
2021-03-18懷孕期間可以要求調崗位嗎
2021-01-03員工被無故辭退如何維權
2021-03-18貨物運輸險投保應注意哪些問題
2021-02-14怎么避免保險合同糾紛
2021-02-01如何選擇保險公司和代理人
2021-01-24責任保險和解制度的重構
2020-12-05電子保單有哪些安全設計
2020-12-24交通事故中對方摩托車沒有手續保險公司會賠對方車輛損失嗎
2021-01-03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是怎樣的
2020-12-06財產保險理賠的方式方式有哪些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