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的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投資者應當以其他個人財產清償債務?!薄_@是一條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債務償還的規定
實際上,這條簡單的規定存在很多問題。公司債務與投資者個人債務的關系尚未明確界定。它只規定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即企業債務的清償。問題的另一個方面被忽略了,那就是當既有公司債又有個人債的時候,個人債怎么還?例如,按比例從其他個人財產中支付的是企業剩余債務和個人債務;或者先清償個人債務,再按企業剩余債務的比例清償;當投資者或雙方資不抵債時,如何償還債務?這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這是因為有人認為,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與個人財產密不可分,投資者對企業的資產擁有完全的控制權。他可以隨時提取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用于日常生活,也可以隨時將個人財產投入企業。這樣,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沒有明確規定個人債務如何清償。根據民法通則,債務人的債務應當與債務人所有的財產一并保全。當然,個人債權人可以從企業財產中獲得連帶償還。因此,在《個人獨資企業法》中沒有必要規定個人債務的清償方式。此外,他們認為中國人傳統上節儉,量入為出。他們的儲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而且他們有一個好習慣,就是存錢和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不發達。住房貸款和汽車貸款才剛剛起步,遠沒有美國那么普遍,更不用說“入不敷出”的習慣了。因此,中國的個人債務很少。同時,由于中國人在人格和心理上普遍存在著對債務的抵觸情緒,“還債”的觀念會使中國人努力還債。這樣,投資者的個人債務一般不會太大,只能用個人財產來償還,因此不需要在《個人獨資企業法》中加以規定,以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應借鑒和引進“雙重優先”原則。雙重優先權是合伙普通法中眾所周知的一項衡平原則,即當合伙企業和合伙人資不抵債時,合伙企業的債權人優先從合伙企業中得到償付,個別債權人優先從個別財產中得到償付,即,雙方債權人同時享有優先受償權。合伙企業清償債務后的剩余財產,按比例分配給各合伙人,并作為單獨財產的一部分清償單獨的債權人。另一方面,個人財產清償債務后的余額也應用于清償合伙企業債務。這一原則最早由衡平勛爵于1775年確立。判決書認為:“因共同財產或者合伙財產優先清償共同債務或者合伙債務。同樣,個人財產優先清償個人債務;此外,在清償全部共同債務之前,個人債權人不得涉足共同財產。同樣,在單獨債務清償前,合伙企業債權人不得要求單獨財產清償合伙企業財產中尚未清償的部分?!边@一原則在許多國家的合伙立法中得到廣泛應用,因為它很好地處理了當合伙企業和兩個或一個合伙人破產時的債務償還順序,“雙重優先”原則可以更好地處理個人獨資企業和投資者都破產時的償債順序,具體來說是:L。法律應當平等保護同一性質的債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個人獨資企業財產和其他個人財產足以清償個人和企業債務的,不存在問題。但是,當相反的情況發生時,所有債權人都有權利要求賠償,這一規定的弊端就會顯現出來。因為企業的財產必須用來清償企業的債務,不足的部分將按個人債務的比例從其他個人財產中清償。這樣一來,個別債權人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如個人獨資企業資產50萬元,負債100萬元;另外,個人財產20萬元,債務40萬元。按照上述原則,企業債務以企業財產清償后,剩余50萬將與個人債務40萬按比例從其他個人財產20萬中清償。這樣,企業債務償還率為61%,個人債務償還率為22.2%。根據“雙重優先”原則,所有債權人獲得50%。雖然現行法律規定,投資者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責任作為擔保。然而,現代社會變幻莫測,人們的命運變得錯綜復雜。沒有人能保證債權人能從債務人的財產中得到賠償。而且,個人債務和公司債務的性質是一樣的,沒有上下級之分,所以他們應該承擔同樣的風險。顯然,我國現行法律忽視了這一點。必須糾正事實上的不平等
引入“雙重優先原則”有利于企業的維護。我們不否認投資者對企業財產擁有完全控制權。但這種隨意處置企業財產的行為不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法律應當給予適當的限制,投資者必須按照法定程序處分企業財產。特別是當一方或雙方無力償債時,法律應限制投資者的處分盡管根據民法通則,個人債務也可以從企業財產中償還,但債權人的利益似乎受到同等保護。但考慮到企業的穩定發展,個人債務首先要用個人財產清償。因為個人獨資企業畢竟是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只有當個人財產不足以清償個人債務時,企業財產才能用來清償。而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信用體系的建立,個人財富會越來越豐富,個人消費財產會越來越大,個人債務也會越來越普遍。這是個人獨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潛在危機。使個人債務影響企業債務的實現。因此,法律應該有所推進,有必要對這一原則進行規定有人擔心,如果建立了個人獨資企業的“雙重優先原則”,投資者可能會濫用自己的權利,不利于保護一個債權人的利益。投資者對企業資產具有完全控制權,可以隨時追加投資,隨時處分企業財產。這樣,如果投資者想損害個人債權人的利益,可以將個人財產投入企業;相反,他可以將企業財產作為個人財產收回,損害企業債權人的利益。這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然而,權衡利弊,“雙重優先原則”更具科學性,已成為各國普遍遵循的原則。而且,投資者濫用權利可以通過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加以禁止,因此,即使是獨資企業,企業的債務和投資者的債務也需要明確分開。面對個人獨資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債務沖突,要有全局意識,既要保護企業的長遠發展,又要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單方進行傷殘鑒定法律承認嗎
2021-01-12合伙企業的相關法條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020-12-17怎么界定夫妻共同財產
2020-12-06婚內出軌被當場捉奸可以作為離婚賠償證據嗎
2021-01-13提出離婚賠償的條件有什么
2020-11-26企業承包經營合同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07需要哪些材料申請已登記的地役權
2020-11-15土地糾紛是找村長辦事嗎
2020-12-16沒房產證法院怎么執行
2020-11-26離婚又復婚可以再次享受婚假嗎
2021-03-25意外險和重大疾病險有什么區別
2020-12-31保險合同的訂立
2020-12-25買賣雙方保險利益轉移時間
2021-01-3020天買230萬保險 一男子連續投保后神秘死亡
2021-03-16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大型商業風險業務嗎
2021-01-29理賠案件有哪些環節
2021-01-21保險合同觀察期是否屬于格式條款
2020-11-29土地承包權到期應該如何處理
2021-03-12受買人的成交價中包含土地出讓金嗎
2021-01-15房屋拆遷,營業房怎么定性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