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2010年5月7日聯合發布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刑事案件立案起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七條,【合同詐騙案(刑法第224條)】在簽訂和履行合同過程中,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詐騙對方財產,金額超過2萬元的,依法提起訴訟。根據這一規定,詐騙被害人財產金額在2萬元以上的,應當立案,與2001年立案起訴標準(一)相比有了明顯提高,立案起訴標準(二)不區分單位范圍和自然人犯罪數額,統一合同詐騙罪的定罪量刑標準:
司法認定標準:。如何從主觀上判斷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判斷其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對于非法占有目的而言,它反映了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具有抽象性、多變性和主觀隨意性,難以正確把握。演員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經濟合同取決于推定: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 P>首先,這取決于行動者的主體身份是否真實,是否具有一定的執行能力,是否采取欺詐手段和欺詐程度;其次,這取決于行為人是否積極履行合同,以及是否有誠意履行合同;第三,注意查明財產的下落、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以及行為人對財產的處理是否用于償還債務、鋪張浪費或投機而拒絕歸還;最后,這取決于行為人在違約后的表現,以及他是否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或賠償另一方的經濟損失。合同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界限 < P>區分合同詐騙罪與放貸行為,并綜合考慮因素,如人才的出借動機和目的、放貸的目的、不能歸還的原因等。是否有能力返回;;如果貸款確實是出于正常目的而借入的,雖然貸款中編造了一些事實,但并非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即未被浪費或拒絕,但由于客觀原因無法按期償還,則應屬于貸款糾紛,不應被視為犯罪。因暫時性經濟困難,出于某種需要暫時占用他人資金,事后及時還款的行為,是否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如果事后能夠及時償還財產并賠償損失,則不應將其視為合同詐騙罪。合同詐騙罪與普通民事糾紛的界限,在司法實踐中,一些公司或個人雖然具有一定的履行合同的能力,但為了獲得簽訂合同的機會,往往故意夸大自身一定的經濟實力,為了使對方信任自己,達到與其簽訂合同的目的,此時簽訂的協議應是真實有效的合同。行為人在簽訂合同后積極履行合同,但最終未完全履行合同,或僅履行了部分合同,給對方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但主觀上仍有返還欠款的意圖,此時的行為與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無能力履行合同,故意詐騙對方財產的行為有本質區別。不應將其視為犯罪。應為民事糾紛,通過民事訴訟解決雇主:山東法捷律師事務所王成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偵和經偵的區別是什么
2021-01-31對臺灣地區有關婚姻家庭民事判決的認可
2021-03-14律師事務所的收費標準
2020-12-24原產地標記權屬于知識產權嗎
2020-12-10子女撫養費一方拒絕支付怎么辦
2020-11-09子女贈予父母的房產可以變更回來嗎
2020-11-30離婚給女方贍養費標準
2020-11-18不離婚能否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2021-02-15患病職工合同期已滿可以終止勞動合同嗎
2020-11-17陜西西安競業限制補償金標準
2020-12-06小區綠化“縮水”業主如何維權
2021-01-01勞動爭議調解的程序
2021-02-16勞動仲裁由誰來裁決
2021-03-19火災意外險如何賠償
2021-01-04意外險報銷的概念是如何的
2021-03-22產品責任保險與產品質量保險的區別有哪些
2021-03-10投保人是否可以不經被保險人同意就變更或解除保險合同
2020-11-13為什么會出現保險公司的賠款少于車禍事故實
2020-12-17被保險人遭故意傷害 保險公司不能免責
2021-01-17保險證等不等于保險憑證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