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5月7日,最高檢、公安部聯合發布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七條規定[合同詐騙罪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據此規定,騙取受害人財物金額在貳萬元以上,應予刑事立案,與2001年的《立案追訴標準(一)》相比,有了顯著提高,且《立案追訴標準(二)》未區分單位范圍與自然人犯罪的金額,統一定罪量刑標準。
合同詐騙罪的司法認定:
1、如何認定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這是認定其行為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的關鍵。因非法占有為目的,反映的是行為人主觀心理狀態,具有抽象性、可變性、主觀隨意性的特點,難以正確把握,對于行為人是否屬于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經濟合同進行詐騙依靠推定: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看行為人的主體身份是否真實,是否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是否采取欺詐手段及欺騙的程度;其次要看行為人有無積極的履行合同,有沒有履行合同的誠意;第三注意查明財物的去向,未履行合同的主要原因,行為人對財物的處理,是否用于還債、揮霍或者投機行為,拒不歸還;最后要看行為人違約后的表現,是否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或賠償對方的經濟損失。
2、合同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界限
區分合同詐騙罪與借貸行為的應才行為人的借貸動機及目的、借貸用途、無法歸還原由、有無歸還能力等綜合因素考慮;若確因正常用途借貸,雖在借貸中虛構了部分事實,但是不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即未揮霍,又未賴賬,只是客觀原因無法如期償還的,應屬借貸糾紛,不宜作為犯罪處理。
3、因一時資金困難,臨時占用他人資金用于某種需要,但是事后及時償還的行為是否認定合同詐騙罪的情形。若事后能及時償還財物并賠償損失,不宜作為合同詐騙罪處理。
4、合同詐騙罪與普通民事糾紛的界限,在司法實踐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公司或者個人為了獲得簽單的機會,雖具有一定的履約能力,但是故意夸大自身一定的經濟實力,目的是令對方信任自己,達成與其簽單合同的目的,此時所簽訂的協議應為真實有效的合同,行為人在合同簽訂后積極履行合同,但最終沒有完全履行合同,或者僅僅是履行了一部分合同內容,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經濟損失,但是主觀上仍有歸還欠款的意圖,此時的行為與合同詐騙罪規定的行為人根本不具有履行合同能力而故意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有本質區別,不宜作為犯罪處理,應屬民事糾紛,通過民事訴訟途徑解決。
工作單位:山東法杰律師事務所王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買來的住房面積縮水怎么辦
2021-03-16醫療事故打官司需要收集哪些證據,第一時間需要做什么
2020-11-27各級人民政府該如何去對排污企業進行檢查
2020-12-01南京房產公證手續是怎樣的
2021-03-25涉外婚姻可以單方離婚嗎
2020-12-07解約定金必須約定嗎
2021-01-12先干活后簽合同違法嗎
2021-02-16交通事故二級傷殘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11-23離婚財產
2020-12-14夫妻共同債務是承擔連帶責任嗎
2021-03-23對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不服怎么處理
2021-02-20主債權債務合同無效,擔保合同有效嗎
2021-03-07基層醫院醫療糾紛的防范措施
2021-01-15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情形有哪幾種
2020-11-22勞動關系從何時建立,是什么意思
2021-02-15勞動爭議仲裁管轄地
2020-12-18發生勞動爭議時當事人可以到哪些組織申請調解
2020-12-04達到人身意外傷害標準的應該滿足哪些要件
2021-01-22投資理財保險的適用人群
2020-12-05保險公司怎么避免保險糾紛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