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合同詐騙罪與合同欺詐行為的界限
(一)合同詐騙罪和合同欺詐行為的主觀方面
1、故意內容的比較
在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主觀上具有利用簽訂合同達到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這是區分合同詐騙罪與非罪的界限之一。這里的非法占有,是指以欺騙手段將他人財物轉移到自己控制之下,并以所有人的身份予以保存、使用、收益或處分。在合同詐騙罪中,行為人的詐騙圖謀是利用合同得以實現的。對于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而言,簽訂合同的著眼點不在合同本身的履行,而在對合同標的物或定金的不法占有。所以,合同詐騙罪的犯罪故意的內容必須是“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那么即使其簽訂、履行合同的行為客觀上具有欺詐的內容,并造成對方當事人財產上較大損失,也不應以合同詐騙罪論,只能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在合同欺詐中,當事人采取欺騙方法,旨在使相對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法律行為(即發生、變更和消滅一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然后通過雙方履行這個法律行為謀取一定的非法利益,其實質是謀利。因此,在欺詐性合同中,欺詐人主觀上并無非法占有目的,也無不履行合同的故意,其目的是采取欺詐手段與他人簽訂合同,確立權利義務關系,從履行合同中牟取高于合同義務的利益??梢姡绾螀^分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關鍵在于把握行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2、故意形式的比較
合同欺詐的故意,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欺騙他人的意思,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合同欺詐的故意,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而合同詐騙罪的主觀故意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不包括間接故意。因為合同詐騙罪作為目的型犯罪,行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為實現此目的,他對損害他人財產所有權這一犯罪結果必然持積極追求的態度。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必然導致對方當事人財物上的損失,而仍然希望這一危害結果的發生,其心理態度始終是一種直接故意,而不可能對詐騙的結果持放任的態度。對危害結果的出現持無所謂的態度,這顯然不符合目的型犯罪的主觀心理特征。
所以,合同詐騙罪這種目的型犯罪的行為人因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主觀心理為直接故意,其欺騙行為相應地采取積極的作為方式進行,無論是虛構事實,還是隱瞞真相,都不可能表現為不作為方式,其主觀故意也就不存在間接故意的形式。
合同詐騙罪的構成特征
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務,數額較大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4條對此罪作了詳細的規定。本罪的具體犯罪構成特征是:
第一,犯罪客體方面。合同詐騙罪的犯罪客體是復雜客體,該類犯罪行為既侵害了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權,又侵害了市場經濟管理秩序。
第二,犯罪客觀方面。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對方當事人的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合同詐騙罪的犯罪客觀方面特征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詐騙行為必須是利用合同的形式,是發生在合同的簽訂和履行過程中。其次,行為人必須是采取了欺騙的手段。所謂欺騙就是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這也是我國刑法界普遍認為的客觀要件。虛構事實,是指行為人捏造客觀上不存在的事實,騙取當事人的信任,使其做出錯誤的表示而訂立并履行合同。隱瞞真相,是指行為人根據法律、合同和交易習慣有義務告知對方當事人真實的情況而故意不告知,隱瞞真相是一種消極的不作為。再次,行為人利用合同詐騙的財物必須是數額較大,合同詐騙罪的社會危害性主要表現在合同詐騙的數額上。
第三,犯罪主體方面。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單位,即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第四,犯罪的主觀方面。本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必須是直接故意,必須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務的目的。所謂占有,是指對于財務事實上的控制和支配;所謂非法占有,是指既無法律的依據又無合同的依據而占有某項財產、不予歸還財產的合法所有人。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認定,通常也要從客觀表現去判斷。
合同欺詐行為的構成特征
在民法上,所謂欺詐是行為人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而是對方做出錯誤意思表示訂立合同的行為。欺詐的構成通常需要以下條件:
第一,合同欺詐行為。一方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做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一般情況下,欺詐行為表現為積極的作為,但如果法律、合同或者交易習慣有告知義務而當事人沉默不作為,也構成欺詐。
第二,合同欺詐的故意。欺詐的構成以欺詐人欺詐的故意為必要,這是大陸法系的通說。所謂欺詐的故意含義有二:其一,須有使相對人陷入錯誤的故意;其二,須有使相對人因其錯誤而為一定意思表示的故意。僅僅是對方陷入錯誤,但沒有使之基于該錯誤而為一定的意思表示,不能構成民法上的欺詐。如果一方當事人對于陳述虛假事實或者沒有告知真實情況處于過失或者完全沒有過失,則不能構成欺詐。
第三,因果關系。首先,相對人必須因欺詐而產生錯誤判斷,欺詐人雖有欺詐行為,倘若相對人并未因此產生錯誤判斷,則不能構成民法上的欺詐。其次,相對人因錯誤而為意思表示,錯誤與意思表示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如果相對人的意思表示非由于錯誤而產生,便不能產生民法上的欺詐后果;如果相對人雖然陷入錯誤,但并未因此而為意思表示,也不能構成民法上的欺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的行政案件管轄范圍
2021-03-16工傷賠償申請仲裁表
2020-12-09煤礦事故頻發,煤礦安全如何保障
2021-02-22股東虛假簽字能否行政訴訟
2021-02-13確定債權是否可以質押
2021-02-19提起專利無效要注意的問題
2020-11-15債權人能否選擇按份共同保證的保證人中一人起訴
2021-01-11個人借貸的借貸保證要準備嗎
2021-03-04破壞軍婚有什么后果
2020-12-20冷暴力算校園欺凌嗎
2020-11-13在公司受傷了公司應該賠償什么
2020-12-21我國繼承人的范圍如何規定
2021-03-03法定繼承人的兄弟姐妹之間如何繼承遺產
2020-12-22房屋產權辦理手續是怎樣的
2021-02-10企業關閉分流可以解除合同不走嗎
2020-11-25合同終止協議書有效嗎
2021-01-29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2021-03-26用人單位調動工作地點,勞動者有權拒絕嗎
2021-02-26學生幼兒意外傷害保險有哪些規定
2020-11-25如何處理保險合同無效產生的后果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