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偽劣產品濫浮于市,而普通人又對這樣的產品缺乏一定的辨認能力,因此就有可能購買到偽劣產品。這樣的產品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可能性是比較大的,而要是在損害發(fā)生后,想通過法院來解決的話,此時的產品侵權責任訴訟時效是多久呢?我們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
一、產品侵權責任訴訟時效是多久
產品質量法對產品侵權責任規(guī)定了特殊的訴訟時效。
(一)普通訴訟時效——2年。
產品侵權責任的普通訴訟時效一律為兩年,即使是侵害人身造成傷害、死亡的,也不受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短期時效一年的限制,亦為二年時效。
(二)最長訴訟時效——10年。
最長時效不執(zhí)行二十年的規(guī)定,而規(guī)定為十年,因而比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時間要短。
(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不受限制。
如果產品有明示的安全使用期,則不受最長時效期間的限制,應以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為長期時效,但該期間不足十年的,應執(zhí)行十年長期時效。
二、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缺陷產品存在。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2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產品。”何謂產品缺陷,產品質量法第34條作了界定,即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準。
產品缺陷包括設計缺陷、制造缺陷和指示缺陷。設計缺陷是指產品在設計上存在著不安全的,不合理的因素。如原理錯誤,結構設計不合理,設計參數計算失誤,安全系數不充分等。設計缺陷往往是導致產品存在潛在危險的根本因素。制造缺陷是指產品在加工、制作、裝配等生產過程中,未達到設計精度要求,或不符合加工工藝要求,致使產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指示缺陷是指產品表識應附有警示標志或者中文警示說明而未按規(guī)定附有相應表識,致使使用人遭受損害。
2、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損害事實。
產品侵權責任中的損害事實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
人身損害包括致人死亡和致人傷殘,對其賠償范圍,與一般侵權行為致人損害的賠償范圍相同。
財產損害,不是指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即購買該產品支付的價金的損失,而是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的損失,其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
精神損害主要是指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給受害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感情創(chuàng)傷,一般不是指對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或人格利益的損害。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近發(fā)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年7號),肯定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遭受非法侵害的,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害。
3、構成產品責任侵權須有因果關系。
產品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要件,是指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確認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須由受害人承擔舉怔責任,證明損害是由于使用或消費有缺陷的產品所致。
受害人首先要證明缺陷產品曾被使用或消費過,其次要證明使用或消費缺陷產品是損害發(fā)生的原因。在證明中,對于高科技產品侵害原因不易證明者,可有條件的適用推定因果關系理論,即受害人證明使用或消費某產品后發(fā)生某種損害,是這種缺陷產品通常可以造成這種損害,可以推定因果關系成立,轉由侵害人舉證證明因果關系不成立。
產品侵權責任中的損害包括人身損害、財產損害和精神損害,對此,您是可以要求相關責任人給予一定的損害賠償的。而在通過訴訟方式來解決糾紛的話,就需要格外注意訴訟時效的問題了。具體關于產品責任侵權糾紛訴訟時效,律霸小編已經在上文中進行了講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產品質量要符合哪些要求
產品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有哪些
產品侵權責任指的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2015年鄭州關于國有土地上征收補償的實施意見明確補償條件
2021-01-03招用童工要承擔什么責任怎么劃分
2021-02-28涉外撫養(yǎng)范圍包括什么
2021-01-29人身受到侵權該怎么索賠
2020-11-25保管人承擔賠償責任條件有哪些
2020-12-15網絡侵權如何確定管轄法院
2020-12-10房屋買賣抵押權還在嗎
2021-02-06工傷贍養(yǎng)費老人可以領多久
2021-03-13首套住房能沒收嗎
2021-02-22公司可否不經過員工同意而調動崗位
2021-01-01公司解散的補償金時效是多久
2021-01-10事實勞動關系屬于勞動關系嗎
2021-03-21海洋貨物運輸保險中的關系人有哪些
2020-11-29何謂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
2021-01-07買的分紅型保險,可以理賠嗎
2020-12-29撞傷行人駛離現(xiàn)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駕駛證扣了12分出事故了能走保險嗎
2021-01-25按哪一種方式處理違反免責條款的當事人
2021-02-19什么是保險經紀人
2021-03-14未盡說明義務 事故后應理賠
2020-11-22